八司馬的意思、八司馬的詳細解釋
八司馬的解釋
唐順宗 即位,擢任 王叔文 、 王伾 等,謀奪中官兵權,實行改革。失敗後,舊派官僚與宦官對參予其事者皆予斥逐:貶 韋執誼 為 崖州 司馬, 韓泰 為 虔州 司馬, 陳谏 為 台州 司馬, 柳宗元 為 永州 司馬, 劉禹錫 為 朗州 司馬, 韓晔 為 饒州 司馬, 淩準 為 連州 司馬, 程異 為 郴州 司馬,時稱“八司馬”。 宋 王安石 《讀柳宗元傳》:“餘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五三:“揮手 唐朝 八司馬,頭銜老署退鋒郎。”參閱《舊唐書·憲宗紀上》。
詞語分解
- 八的解釋 八 ā 數名,七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 筆畫數:; 部首:八; 筆順編號:
- 司馬的解釋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軍政和軍賦的長官。漢大将軍、将軍、校尉之屬官都有司馬,專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别駕、長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貶谪及閑散官員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網絡擴展解釋
“八司馬”是唐代中後期政治事件中的重要曆史概念,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
一、核心定義
指唐順宗時期參與“永貞革新”後被貶為州司馬的八位官員,包括:韋執誼(崖州)、韓泰(虔州)、陳谏(台州)、柳宗元(永州)、劉禹錫(朗州)、韓晔(饒州)、淩準(連州)、程異(郴州)。
二、曆史背景
805年唐順宗即位後,啟用王叔文、王伾(合稱“二王”)推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
- 打擊宦官專權(收奪宦官兵權)
- 遏制藩鎮割據
- 廢除苛捐雜稅(如宮市、五坊小兒等弊政)
- 選拔德才兼備官員
三、事件結局
改革僅持續百餘日即失敗,原因包括:
- 順宗中風失語被迫退位
- 宦官集團與藩鎮聯合反撲
- 革新派核心成員相繼離位(王叔文丁憂、王伾中風)
最終八位骨幹官員均被貶為偏遠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四、曆史評價
王安石曾評:“餘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讀柳宗元傳》),後世多視其為中唐政治改革的悲劇性人物。
注意:
部分網絡資料将“八司馬”誤作李林甫、楊國忠等不同時期的官員(如、4、7),此為混淆。實際“八司馬”特指永貞革新中被貶的八人,與玄宗朝權臣無直接關聯,建議以《資治通鑒》《新唐書》等正史記載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八司馬》這個詞是指古代中國官方系統中的八個司馬官職。下面來講講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
- 「八」是指數詞,表示數字“8”。
- 「司」是一個常見的字根,在這裡表示官方職位。
- 「馬」是一個常見的字根,指代馬。
筆畫:
《八司馬》這個詞總共有13畫。
來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制。八司馬是古代漢朝的官名,他們負責管理和監督朝廷的軍事事務,包括騎兵和馬匹的管理。
繁體:
《八司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八司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的字意和用法是相同的。
例句:
1. 我們需要将軍和八司馬的意見相結合,來制定有效的軍事策略。
2. 八司馬的職責是保障國家的安全和軍隊的戰鬥力。
組詞:
- 八寶
- 八卦
- 司馬遷
近義詞:
- 兵馬
- 軍事
反義詞:
- 文官
- 非軍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