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司馬的意思、八司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司馬的解釋

唐順宗 即位,擢任 王叔文 、 王伾 等,謀奪中官兵權,實行改革。失敗後,舊派官僚與宦官對參予其事者皆予斥逐:貶 韋執誼 為 崖州 司馬, 韓泰 為 虔州 司馬, 陳谏 為 台州 司馬, 柳宗元 為 永州 司馬, 劉禹錫 為 朗州 司馬, 韓晔 為 饒州 司馬, 淩準 為 連州 司馬, 程異 為 郴州 司馬,時稱“八司馬”。 宋 王安石 《讀柳宗元傳》:“餘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五三:“揮手 唐朝 八司馬,頭銜老署退鋒郎。”參閱《舊唐書·憲宗紀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司馬是中國唐代曆史術語,特指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遠州司馬的八位官員。該詞源于《舊唐書·劉禹錫傳》記載:“(王)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在道貶朗州司馬……坐貶連州者八人,皆稱為八司馬。”

從官職體系看,“司馬”為唐代州府佐官,位列刺史之下,《新唐書·百官志》載“上州司馬從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下,下州從六品上”,被貶者包括:

  1. 韋執誼(宰相貶崖州司馬)
  2. 韓泰(戶部郎中貶虔州司馬)
  3. 韓晔(司封郎中貶饒州司馬)
  4. 柳宗元(禮部員外郎貶永州司馬)
  5. 劉禹錫(屯田員外郎貶朗州司馬)
  6. 陳谏(河中少尹貶台州司馬)
  7. 淩準(翰林學士貶連州司馬)
  8. 程異(鹽鐵揚子院留後貶郴州司馬)

該群體在永貞元年(805年)推動政治改革失敗後遭貶,其曆史評價在《資治通鑒》中呈現兩極性,既被指“朋黨喧嘩”,又被後世文人視為改革先驅。他們的文學成就以柳宗元、劉禹錫最為突出,其詩文創作構成中唐文學的重要篇章。

參考來源:

  1.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2.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新唐書·百官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4.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著

網絡擴展解釋

“八司馬”是唐代中後期政治事件中的重要曆史概念,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

一、核心定義

指唐順宗時期參與“永貞革新”後被貶為州司馬的八位官員,包括:韋執誼(崖州)、韓泰(虔州)、陳谏(台州)、柳宗元(永州)、劉禹錫(朗州)、韓晔(饒州)、淩準(連州)、程異(郴州)。

二、曆史背景

805年唐順宗即位後,啟用王叔文、王伾(合稱“二王”)推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

三、事件結局

改革僅持續百餘日即失敗,原因包括:

  1. 順宗中風失語被迫退位
  2. 宦官集團與藩鎮聯合反撲
  3. 革新派核心成員相繼離位(王叔文丁憂、王伾中風) 最終八位骨幹官員均被貶為偏遠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四、曆史評價

王安石曾評:“餘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讀柳宗元傳》),後世多視其為中唐政治改革的悲劇性人物。

注意:

部分網絡資料将“八司馬”誤作李林甫、楊國忠等不同時期的官員(如、4、7),此為混淆。實際“八司馬”特指永貞革新中被貶的八人,與玄宗朝權臣無直接關聯,建議以《資治通鑒》《新唐書》等正史記載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邦訓餅肥怅憾蟬衫麟帶朝開暮落花朝省朝司稱能佁儗辭辇叢蘭翠鳥打電話地牢頂逆耳誦分散系勾頭菰粱鴻鹄将至怳然豁勁剪江健黠咭啈金篦刮目井蛙之見金石之計妓衣訣音具劍劇目雷然列房栊戶靈津澧泉爐算子戮賊米麥迫暮鎗洋欠申秋毫無犯人天入出弱年射程沈郎事望送哭速朽太常公歎氣天成問名相映成趣鮮少涎濊攜泮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