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喪的意思、疏喪的詳細解釋
疏喪的解釋
關系疏遠者或遠宗、遠親的喪事。 漢 蔡邕 《陳政要七事疏》:“而有司數以蕃國疏喪,宮内産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
詞語分解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 喪的解釋 喪 (喪) ā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喪事。喪禮。喪亡。喪假(?)。喪亂。治喪。吊喪。 喪 (喪) à 丢掉,失去:喪失。喪生。喪偶。喪膽。喪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喪(情緒低落,精神委靡)
網絡擴展解釋
“疏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關系疏遠的親屬或遠宗、遠親的喪事。其中,“疏”表示血緣或情感上的疏遠,“喪”特指喪事。
詞源與文獻引用
-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蔡邕的《陳政要七事疏》:“而有司數以蕃國疏喪,宮内産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此句意為官員因處理遠親喪事、宮廷事務等瑣事而頻繁引發忌諱。
發音與結構
- 拼音:shū sàng(“喪”在此處讀第四聲)。
- 構詞:由形容詞“疏”(疏遠)與名詞“喪”(喪事)組成,屬偏正結構。
使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官方文書或禮儀讨論中,強調因親屬關系疏遠而需遵循的喪禮規範。與現代漢語中泛指喪事的“喪事”相比,更側重關系的親疏。
關聯知識
- 古代喪禮制度嚴格區分親屬關系的親疏,如《禮記》中的“五服制度”,直接影響服喪時間和禮儀規格,“疏喪”即屬于較疏遠層級的喪事範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禮制度,可參考《禮記》或漢代禮儀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疏喪
疏喪是一個由“疏”和“喪”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喪失親人後的不悲不喜的狀态,既不悲痛哭泣,也不狂歡喧嚣。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疏喪”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疋”和“人”。其中,“疋”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線繩;“人”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人。根據部首分類,可将“疋”歸入旁部首,将“人”歸入人部首。
拆分成筆畫,疏喪一共有10畫,具體為:“疋”部分為3畫,“人”部分為7畫。
來源和繁體
疏喪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詞義的描述主要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目前,疏喪一詞并無繁體字對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疏喪的字寫作“疎喪”,其中“疎”即現代漢字中的“疏”,意為稀疏疏松,不密集;“喪”即現代漢字中的“喪”,意為失去、喪失。
例句
1. 他經曆了親人離世後的疏喪狀态,不願與人交流。
2. 在人們的疏喪中,傳統是繼續家族中的祭祀儀式。
3. 她表達了她對父親去世的疏喪之情。
組詞
疏喪的反義詞為積極,近義詞有疏淡、豁達。
近義詞
疏淡:表示對事物、感情等不熱烈、不濃厚。
豁達:表示胸襟開闊,不自私,不拘束。
反義詞
積極:表示正面的、樂觀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