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水、酒漿。以壺盛之,故稱。《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唐 李白 《丁督護歌》:“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元 張憲 《嶽鄂王歌》:“義旗所指人不驚,王師到處壺漿迎。” 明 張居正 《黃馬》詩:“揚鞭渡 淮淮水 清, 金陵 父老壺漿迎。” 臧克家 《自己的寫照》五:“一腳踏遍了千古的戰場,沿途的民衆愛戴我們,大道兩旁斷不了壺漿。”參見“ 壺漿簞食 ”。
“壺漿”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常見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壺漿”指用壺盛裝的茶水或酒漿,常用于描述百姓犒勞、歡迎軍隊或賢士的場景。該詞由“壺”(容器)和“漿”(泛指飲品)組合而成,字面即“以壺裝飲品”。
先秦典籍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國子執壺漿”,是現存最早的文獻出處,表明其用于禮儀場合。
詩詞中的運用
現代延伸
臧克家詩作《自己的寫照》提到“斷不了壺漿”,延續了古代意象()。
箪食壺漿
源自《孟子·梁惠王下》,指百姓用竹籃盛飯、壺裝飲品迎接仁義之師,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得勝歸來時“箪食壺漿以迎”()。
壺漿塞道
出自《周書·于翼傳》,形容歡迎場面盛大,民衆擠滿道路獻上飲品()。
“壺漿”不僅是物質犒勞,更象征民心所向。古代文獻中,它常與“義旗”“王師”等詞并提,體現民衆對正義力量的擁護()。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公羊傳》《李太白全集》等文獻。
壺漿是一個成語,形容熱鬧、繁華的景象,也可指豪華的宴會。下面将對該詞進行詳細的解析。
壺漿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壺字的左邊是士部,右邊是戶部,總計7畫;漿字的左邊是氵(三點水),右邊是匠部,總計10畫。
壺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飲食文化。壺指的是容器,漿指的是谷物釀造的酒。古時候,在盛滿美酒的壺旁邊,常常聚集着人們快樂、熱鬧的場景。因此,後來壺漿成為形容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場面的詞語。
壺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壺漿。
在古代,壺字的寫法為,右邊貝字旁邊有一點表示殼,左邊部分為“支”,表示支撐起來的容器。漿字的古代寫法為,上邊為兩個水點,下邊為工字旁,表示用水制作而成。
1. 酒樓的大廳裡人聲鼎沸,賓客們歡聚一堂,氣氛熱鬧得如同壺漿。 2. 這場宴會的設施豪華,供應的美食豐盛,簡直就是一場壺漿之宴。
壺漿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多種表達形式,如壺漿之樂、壺漿滿堂、漿壺滿堂等。
壺漿的近義詞有熱鬧、喧嚣、繁華等。
壺漿的反義詞有冷清、寂靜、蕭條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