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樂名。《周禮·春官·鐘師》:“鐘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驁夏》。” 鄭玄 注:“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九夏樂章》:“九夏皆門庭之樂也。《周禮·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出入,謂出門入門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金奏九夏,圭陳八薌。”
(2).夏季,夏天。 晉 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
(3).九州華夏。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回:“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
九夏在漢語詞典中有三重含義,分别涉及時間劃分、古代樂舞和建築名稱:
指夏季的九十天,源于古人對季節的劃分。東漢劉熙《釋名·釋天》載:“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九夏,長夏也。”古人将夏季分為三旬(孟夏、仲夏、季夏),共九十日,故稱“九夏”。此用法多見于詩文,如陶淵明《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複九夏。”
《周禮·春官·鐘師》記載:“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鄭玄注:“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九夏包括《王夏》《肆夏》《昭夏》等九支樂章,用于祭祀、宴飨等重大儀式,體現周代禮樂制度。此說可見于清代孫诒讓《周禮正義》考訂。
《拾遺記·晉時事》載:“(武帝)築九華之台于後園,名曰九夏。”晉武帝司馬炎修建的“九夏台”是宮廷園林建築,象征帝王威儀。唐代類書《初學記》卷二十四引《晉宮阙名》亦收錄此名。
參考資料:
“九夏”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周代宮廷的九種樂曲,主要用于重大儀式場合,如帝王、宗廟祭祀等。根據《周禮·春官·鐘師》記載,九夏包括《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骜夏》。這些樂曲在周代禮樂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隨戰亂逐漸失傳。
古代文獻常以“九夏”指代整個夏季或炎熱時節,例如:
近代文學中,“九夏”被引申為中國的代稱,例如《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回:“九夏沸騰”指中國局勢動蕩。
常枲城砦吃勞金焠兒打情駡趣達生登高而招兜答恩重丘山風情風袖溝墉詭秘莫測櫃枱號兵和衷後手不接環抱谏路金相沮格科懲空國拉關系蜋蟻量度兩性花柳性李子買販茅盈媒保免刑末耐何納鞋底牛下歌暖香襻輿钤謀切勿起句清休揉捏三岔路灑涕生辰申審收得四川大學蒐苗探春土豹塗聽無補誣争鄉行閑廄使線坯子稀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