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吹草木聲。 南朝 齊 謝朓 等《侍筵西堂落日望鄉聯句》:“芸黃先露早,騷瑟驚暮秋。”一本作“ 騷屑 ”。
“騷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解釋綜合理解:
風吹草木聲(主要見于古籍)
該詞最早出現在南朝齊謝朓的《侍筵西堂落日望鄉聯句》中:“芸黃先露早,騷瑟驚暮秋。”此處“騷瑟”與“騷屑”同義,形容風吹草木的沙沙聲,常用于描繪秋季蕭瑟的自然景象。
形容人過分自負、炫耀(現代網絡詞典釋義)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定義為貶義成語,指人過度張揚才能或成就,帶有傲慢、不虛心的特質。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網絡時代衍生的新解。
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工具書,網絡釋義需謹慎驗證來源。
“騷瑟”一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表現得過于嚣張自滿,炫耀自己的才華或成就,以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贊譽。這個詞常用于貶義,表示對某人過于自負和不謙虛的不滿和批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中,騷(sāo)的部首是馬,共有11個筆畫;瑟(sè)的部首是玉,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騷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則故事。據說,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夫屈原,他非常聰明才智出衆。有一次,楚昭王在朝會上面臨難題無法解決,屈原主動請纓,立即給出了答案,并且非常自豪地向衆人宣告自己的才華。這一行為引起了其他大夫的不滿和嫉妒。于是,他們紛紛表示不滿,并譏諷他是在“騷瑟”。自此以後,“騷瑟”逐漸成為了用來形容人們過分自誇的詞語。
繁體:
“騷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騷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騷瑟的寫法比現在的不同。在《康熙字典》中,騷的古字形是「犬」加「王」,瑟的古字形是「土」加「玉」。這也說明了犬和土都是騷瑟的本義部首,而馬和玉則是後來引申的部首。
例句:
他在社交場合總是騷瑟地吹噓自己的成就。
組詞:
騷包、瑟瑟發抖、騷氣十足
近義詞:
炫耀、誇耀、自誇
反義詞:
謙遜、謙虛、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