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eavy]
(2) 分量大;必需費力才能舉起或移動的
沉重的負荷
(3) 心思重重的,心情極度憂慮或不安(心情沉重)
(4) [burdensome]∶責任大
一項沉重的責任
(5) [be low but powerful]∶聲音低沉而有力
鄭瑾聽見了 道靜沉重的呼吸。—— 楊沫《青春之歌》
(1).沉靜莊重。《意林》引 漢 仲長統 《昌言》:“人之性……安舒沉重者,患在後時;好古守經者,患在不變。”《後漢書·劉恺傳》:“伏見前司徒 劉愷 ,沉重淵懿,道德博備。”《南史·荀伯子傳》:“車騎将軍 王弘 稱 伯子 ‘沉重不華,有 平陽侯 之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仙》:“ 水仙 貌少亞,而沉重溫克,滿座傾談,惟把酒含笑而已。”
(2).分量重。《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看你氣色這般光彩,行李又這般沉重,多分有些錢鈔。” 馮雪峰 《雪峰寓言·苦力父子》:“他們的工作是用肩和背,替商人從碼頭上把非常沉重的一大包一大包的貨物背負到堆棧裡去。” 茅盾 《子夜》九:“他悶悶地想着,覺得心頭漸漸沉重。”
(3).笨重,不靈活。 宋 範仲淹 《奏乞揀沿邊年高病患軍員》:“如内有年高、腳手沉重人員,并疾患尫弱不堪披帶,及愚戇全無精神不能部轄者,并開坐申奏。”
(4).猶嚴重。表示程度深。《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又過了一二年, 張老 患病,沉重不起。” 廬隱 《海濱故人》一:“當她病勢沉重的時候,她母親絕望了。”
(5).擔子。比喻擔負的責任。《紅樓夢》第六七回:“人家陪着你走了二三千裡的路程,受了四五個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擔了多少的驚怕沉重。”《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 莊大老爺 隻見頭朝上仰着天,一手拈着鬍鬚,慢慢的説道:‘誣告大事,本縣擔不起這個沉重。’” 浩然 《豔陽天》第三二章:“ 馬之悅 假裝半開玩笑地說:‘你們是造幹部的謠言吧?要為這個引起不團結,這個沉重可不小啊!’”
“沉重”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變化,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分量大或笨重
指物體重量大,難以搬動。例如:“沉重的行李箱壓得他直不起腰。”
延伸用法:也可形容抽象事物的壓力,如“沉重的經濟負擔”。
心情憂慮或思想負擔重
表示情緒低落、壓抑的狀态。例如:“聽到噩耗,他的心情異常沉重。”
文學化表達:馮雪峰在《苦力父子》中用“沉重”描述背負貨物的艱辛,暗喻生活壓力。
責任重大或程度深
強調任務艱巨或後果嚴重。例如:“這項決策承載着沉重的社會責任。”
古漢語來源:漢代仲長統《昌言》提到“安舒沉重者,患在後時”,指責任需及時承擔。
聲音低沉有力
形容聲音渾厚且有力度。例如:“百十個腰鼓發出沉重的響聲。”(劉成章《安塞腰鼓》)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沉重是一個中性詞,形容事物的重量或壓力大、負擔繁重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沉重的部首是水(氵)和石(石),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沉重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彼澤》:“彼澤深且實,而魚生其間;蟄蟲采薪焉,鳥宿其上,雖有濯纖之澗,不浞深且實也。是故樹木蕃而笃,其枝多而秀;腰果沈而重,其實多而實。”可見,沉重原本用來形容物體的重量。
繁體:沉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沈重。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通常與現代稍有不同,沉重在古代常用的寫法是沉寂。
例句:1. 這個箱子裝得太滿了,太沉重了,我擡不動。
2. 負責這項任務給我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3. 面對生活中的沉重困境,我們要堅強勇敢地面對。
組詞:沉重的組詞有沉重的壓力、沉重如山。
近義詞:重、沉、厚
反義詞:輕、輕盈、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