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頓”。纏6*綿困頓。久病貌。 南朝 梁 劉潛 《為南平王讓徐州表》:“臣緜頓枕席,動移旬晦,誠恐尺波易流,寸陰難保。”《新唐書·後妃傳下·順宗莊憲王皇後》:“ 順宗 即位,疾已緜頓,後侍醫藥不少怠。”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綿頓漢語 快速查詢。
“綿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ián dùn,主要用于形容疾病或困境的纏綿困頓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指疾病或困苦長期纏繞、難以擺脫的狀态,常形容久病虛弱或精神疲憊的樣貌。例如南朝梁·劉潛的《為南平王讓徐州表》中提到“臣綿頓枕席”,即表達因長期患病而卧床不起。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身體虛弱、病勢纏綿,或比喻精神長期受困。現代使用較少,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
參考來源: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看相關古籍或辭書。
《綿頓》(mián dùn)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物體柔軟順滑、絲綢般的觸感。它常用來描述柔軟材料(如棉花、絲綢等)的質地和手感。
《綿頓》的拆分部首為“纟”(mí)和“斤”(jīn),它共有12個筆畫。
《綿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為「綿頓」,發音為mián dùn。
在古代漢字中,「綿」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有的形狀更加「纟」(mí)旁,也有形狀更加與「巾」(jīn)相似的寫法。而「頓」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基本保持一緻。
1. 這件衣料軟綿綿的,摸上去很舒服,真是一件好衣服。
2. 她的頭發順滑如絲,摸上去綿頓細膩。
1. 綿軟(mián ruǎn): 形容物體柔軟而富有彈性。
2. 綿長(mián cháng): 形容物體長度長且細膩。
3. 柔順(róu shùn):形容物體順滑而且柔軟易彎曲。
1. 綿密(mián mì): 形容物體的紋理、結構等非常細小而密集。
2. 軟滑(ruǎn huá): 形容物體柔軟而且表面滑膩。
堅硬(jiān yìng):形容物體硬度大、不易彎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