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激烈率直地揭發、斥責别人的隱私、過失。 漢 崔瑗 《司隸校尉箴》:“是故履上位者,無雲我貴,苟任激訐,平陽玄默,以式百辟。”《後漢書·楊震傳》:“今 趙騰 所坐,激訐謗語為罪,與手刃犯法有差。” 唐 孟棨 《本事詩·怨憤》:“ 吳武陵 有文筆才,而強悍激訐,為人所畏。”《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五年》:“自茲以進退大臣為己任,以激訐陰私為忠直,薦延輕薄,扇為朋比。”
(2).激烈昂揚。 唐 劉禹錫 《竹枝詞》序:“卒章激訐如 吳 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豔。”
根據現有資料,“激讦”一詞可能為“讦激”的倒序形式,但更準确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和權威來源。以下是相關分析:
詞義解析:
組合意義: 兩字組合後,“激讦”可能表示以激烈言辭揭發或攻擊他人,強調言語的尖銳性與情緒化。例如:“他因不滿而激讦同事的過失,引發争執。”
與“讦激”的區别(): 搜索結果顯示“讦激”是形容詞性成語,描述因争吵而激烈争鬥的情景,如“讦激起來”。而“激讦”更傾向動詞性,側重行為本身。
使用建議: 該詞屬罕見用法,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抨擊”“揭發”等詞替代。若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含義。
由于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激讦”,以上分析基于字義拆解與“讦激”的關聯推測。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提供具體語境以便進一步核實。
激讦(jī jié)是一個多音字,有兩個常見的含義。
1. 激讦-指言辭激烈争吵、争執不斷。
2. 激讦-指鞭撻、斥責、責備他人的行為。
激讦的拆分部首是水,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
激讦一共有15個筆畫。
激讦在《說文解字》中歸類于“訂部”,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出現在漢朝時期。
激讦的繁體字為「激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統一規範,而且隨着演變和整理,漢字的形狀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同的書法家和時期可能對激讦的寫法有所不同。
1. 他們激讦了幾個小時,最終還是無法達成共識。
2. 老師對學生的懶惰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激讦。
激烈、激動、激揚、激憤、激勵
争吵、争論、争執、鞭撻、斥責、責備
和解、包容、表揚、贊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