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淺的學問。《商君書·農戰》:“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
“浮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浮淺的學問,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根據《商君書·農戰》記載,“浮學”指缺乏實際價值、流于表面的學問。該詞常被用于批評脫離現實需求的學術内容。
曆史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法家經典《商君書》,原文為:“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 此句強調統治者應摒棄空泛學問,集中力量發展農業與軍事,體現了法家重實效的思想主張。
語義延伸
“浮”字在此語境中帶有輕浮、不紮實的貶義色彩,與“沉”相對,暗喻學問如浮萍般缺乏根基。而“學”特指學問體系,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教育機構。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思想史讨論中,用于分析古代治國理念或學術批判場景。例如錢鐘書曾将“浮學”與“雅達通博”對比,強調治學深度的重要性。
注音與拼寫:拼音為fú xué,繁體寫作“浮學”。
浮學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浮躁的學問或不踏實的學術态度。它往往指代缺乏深度和實踐經驗的理論知識。
浮學的部首是水(氵)和學(子),共11個筆畫。
浮學一詞來源于古代。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士人受教育後,有一部分人深居修身、腳踏實地;而另一部分人則流于表面、追求名利。這種不踏實的學問及态度就被稱為浮學。在繁體字中,浮學的寫法為「浮學」。
古時候,浮學的字形稍有不同,以「學」的右邊多一個橫折作為區别,寫作「孰學」,意為脫離實際學習。
他的學術研究隻停留在書本上,缺乏實踐經驗,總是被人戲稱為浮學。
- 浮誇:形容過分誇大或誇張。
- 浮躁:指人心情不穩定,容易沖動或激動。
- 學問:指知識與學術的總稱。
近義詞:浮躁、空泛、膚淺。
反義詞:深入、紮實、實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