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 明 、 清 三朝接待藩属贡使的机构。《元史·百官志一》:“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 至元 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罢之。二十九年復置。 元贞 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明史·职官志一》:“﹝兵部﹞所辖,会同馆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清史稿·职官志一》:“ 顺治 元年,会同四译分设二馆。会同馆隶礼部,以主客司主事 满 汉 各一人提督之。”
会同馆是中国元、明、清三朝设立的中央机构,主要职能是接待藩属国及边疆民族的朝贡使节。其历史发展与职能如下:
外交接待
作为中央客馆,负责安顿来朝贡的外国使团及边疆民族代表,提供食宿并协助觐见皇帝。例如明代规定,使臣抵京后需暂居会同馆,等待礼部安排朝见仪式。
贸易管理
会同馆是官方指定的朝贡贸易场所。外国使团携带的贡品在此登记,同时允许使臣在馆内与民间商人交易,明朝政府通过此渠道管控对外贸易。
文化交流
通过接待使团,传播华夏礼仪文化,促进周边国家对中原制度的了解,强化“天朝上国”的政治形象。
会同馆是古代中国“朝贡体系”的重要实践载体,既维护了中央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又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互动。其建制为清代“理藩院”等机构提供了参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明史·职官志》《大明会典》等史料,或查阅道客巴巴的高权威性文献(来源5、6)。
《会同馆》是指一个地方或建筑物的名称,意为“聚集、交流的地方”。
《会同馆》可以拆分为“⺮”、“⼗”、“户”和“⺆”,总计12个笔画。
《会同馆》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汉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会同馆》的繁体字为「會同館」。
古时候,汉字《会同馆》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1. 这个会同馆是教授们集思广益的地方。
2. 我们在会同馆里举行了一场成功的学术研讨会。
3. 这座会同馆是我市的文化交流中心。
会同馆:聚会、协同、展馆
协商厅、共商堂、合作所
分裂屋、独断室、孤立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