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会同馆的意思、会同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会同馆的解释

元 、 明 、 清 三朝接待藩属贡使的机构。《元史·百官志一》:“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 至元 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罢之。二十九年復置。 元贞 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明史·职官志一》:“﹝兵部﹞所辖,会同馆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清史稿·职官志一》:“ 顺治 元年,会同四译分设二馆。会同馆隶礼部,以主客司主事 满 汉 各一人提督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会同馆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设置的专职接待外国使臣、边疆民族代表及处理相关外交事务的官方机构。其职能与名称随时代演变,核心含义始终指向国家层面的涉外接待与礼仪场所,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职能与历史沿革

  1. 使节接待枢纽

    作为中央指定的外事驿站,负责安排外国贡使、边疆部族首领的住宿、饮食、朝觐礼仪及物资供应。明代文献记载其“专止各处夷使及王府公差、内外官员”(《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体现其统筹四方来使的核心职能。

  2. 翻译与文书中心

    明代会同馆下设“四夷馆”,培养通晓蒙、藏、波斯等语言的译字生,承担外交文书翻译与沟通职责。据《明会典》载,其翻译范围涵盖“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语言,是国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二、词源与制度渊源

“会同”一词源于古礼制,《周礼·春官·大宗伯》有“时见曰会,殷见曰同”之说,指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之礼。后世借指中央政权汇聚四方来使的盛况,如元代《经世大典》称“寰宇会同,置馆以礼远人”,凸显“协和万邦”的政治象征意义。

三、文化意义与消亡

清代将会同馆职能并入礼部“主客清吏司”,其建筑实体逐渐消失,但作为外交礼仪的象征符号仍见于文献。例如乾隆年间朝鲜使臣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详述于会同馆参与庆典的经历,印证其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文化影响力。随着近代外交体制变革,会同馆于19世纪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权威参考资料

  1. 明代制度史《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明会典·卷一百九·宾客接待》制度条文
  3. 《周礼注疏》对“会同”的礼制阐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朴趾源《热河日记》中的清代外交纪实(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

网络扩展解释

会同馆是中国元、明、清三朝设立的中央机构,主要职能是接待藩属国及边疆民族的朝贡使节。其历史发展与职能如下:

一、历史沿革

二、主要职能

  1. 外交接待
    作为中央客馆,负责安顿来朝贡的外国使团及边疆民族代表,提供食宿并协助觐见皇帝。例如明代规定,使臣抵京后需暂居会同馆,等待礼部安排朝见仪式。

  2. 贸易管理
    会同馆是官方指定的朝贡贸易场所。外国使团携带的贡品在此登记,同时允许使臣在馆内与民间商人交易,明朝政府通过此渠道管控对外贸易。

  3. 文化交流
    通过接待使团,传播华夏礼仪文化,促进周边国家对中原制度的了解,强化“天朝上国”的政治形象。

三、机构设置

四、历史意义

会同馆是古代中国“朝贡体系”的重要实践载体,既维护了中央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又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互动。其建制为清代“理藩院”等机构提供了参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明史·职官志》《大明会典》等史料,或查阅道客巴巴的高权威性文献(来源5、6)。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斗才白萍白扇苯环辩护权边线闭链烃臂障痴肉团踳昧出器蹈刃抵冲底稿递解定更敦庬放手俷德膏沃蛤骨馆粲犷语谷帛鸿飞霜降恢发监故基本原则济弱锄强临川四梦龙腾虎掷驴皮胶买笑麽麽密画男华辇合蓬蒿钳口挢舌前世啓口栖志取怜攘头乳儿三元客擅市手条子书格宋版讼駮恬靖投暮托戒顽恶万世吻螭武节贤歌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