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淩的意思、凍淩的詳細解釋
凍淩的解釋
即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麴并酒等》:“隆冬寒厲,雖日茹甕,麴汁猶凍;臨下釀時,宜漉出凍淩,於釜中融之。” 明 王冕 《冀州道中》詩:“寒雲着我巾,寒風裂我襦,盱衡一吐氣,凍淩滿髭鬚。” 束為 《第一次收獲》:“ 來生 家就象河裡的凍淩,紋絲不動。”
詞語分解
- 凍的解釋 凍 (凍) ò 液體或含水分的東西遇冷凝結:凍結。凍害。凍餒。 湯汁凝成的膠體:魚凍。肉凍。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凍得慌。防凍。凍傷。凍瘡。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淩的解釋 淩 í 冰:冰淩。淩錐。滴水成淩。 侵犯、欺壓:欺淩。淩逼。淩辱。淩侮。恃強淩弱。 雜亂,交錯:淩亂。淩雜。 升,高出:淩雲。淩霄。淩空。淩虛。淩駕。“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渡過,越過:“雖有江
網絡擴展解釋
“凍淩”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寒冷氣候下形成的冰或冰柱,常見于北方方言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凍淩”即“冰”,尤其在低溫環境中由液态水凝結形成的固态冰體。該詞在古籍和方言中使用較多,例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冬季釀酒時需處理“凍淩”,明代王冕詩句中也有“凍淩滿髭鬚”的描述()。
2.形成過程
- 自然凝結:當氣溫降至0℃以下時,地表水(如河流、屋檐滴水、積雪融化水等)凝結成冰,形成冰淩()。
- 形态多樣:常見于樹枝、屋檐、河面等位置,可呈現柱狀、片狀或結晶狀()。
3.文學與方言中的使用
- 文學意象:常用來形容寒冷或停滞狀态,如束為《第一次收獲》中用“河裡的凍淩”比喻事物毫無變化()。
- 方言特色:北方部分地區仍将冰稱為“凍淩”,口語中更顯生動。
4.與“冰淩”的關聯
“凍淩”與“冰淩”含義相近,後者更偏向科學描述,前者則更具文學和地域色彩。例如,屋檐融雪再凍結形成的懸挂冰柱,既可稱“冰淩”也可稱“凍淩”()。
若需進一步了解方言詞彙或冰的物理特性,可查閱《齊民要術》相關章節或氣象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凍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冰的凝結物或者冰的狀況。它的拆分部首是"冫"和"令",其中"冫"是水冰的象形字。關于凍淩的筆畫數目為5畫。 凍淩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它是由"凍"和"淩"兩個字組合而成的。繁體字形式下,凍淩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凍淩的字形形式和現代漢字基本保持一緻。以下是一個關于凍淩的例句:凍淩在寒冷的冬天中形成,給湖面帶來了美麗的景象。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凍淩”這個詞來構成其他詞,例如“凍淩景觀”、“凍淩雕塑”等。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冰塊”或者“冰霜”來代替凍淩。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融化”或者“溶解”來表示與凍淩相反的狀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