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作戰所穿的甲冑,用以保護肩膊的部分稱“披膊”。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蠻甲,惟 大理國 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龜殼,堅厚與鐵等。又聯綴小皮片為披膊護項之屬,製如中國鐵甲,葉皆朱之。” 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器用·蠻甲胄》:“ 大理國 之製,前後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龜殼,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為之,其護項以全片皮捲圈成之。”
“披膊”是古代軍事裝備中的一種護具,具體釋義如下:
指古時作戰所穿甲胄中,專門用于保護肩部和上臂的部件,又稱“掩膊”。其結構通常由金屬或皮革制成,覆蓋在士兵肩部以抵禦攻擊。
除軍事用途外,後世文學或影視作品中,披膊也常作為象征武士身份的服飾元素出現,體現古代服飾文化中的實用與審美結合特點。
宋代範成大《桂海虞衡志》與周去非《嶺外代答》均詳細記錄了披膊的制作工藝,印證其曆史真實性。
披膊是古代甲胄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防禦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反映了冷兵器時代軍事裝備的工藝水平。
《披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向外披挂着的袖子”或“挂在肩膀上的鬥篷”。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姿态或穿着。
《披膊》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0個筆畫。
《披膊》一詞來源于古代形容人物形象或裝束的描繪。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披其白膊,乘其赤舄。”這句話描述了主父偃的形象:披着白色的袖子,穿着紅色的鞋子。
《披膊》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披膊》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寫法是“披襏”,其中“襏”是一個已經不再使用的字,表示長衣的一種。隨着時代的變遷,“襏”轉為“膊”,并與“披”組成了現代的詞語“披膊”。
1. 他披膊揮袖,氣勢如虹。
2. 她披膊而出,端莊大方。
3. 那位老人披膊裹胸,盡顯豪放派。
1. 披袍:指敞開着的外袍。
2. 披發:指散開的頭發。
3. 披風:指挂在肩膀上的大外衣。
1. 挂袖:指披挂在肩上的袖子。
2. 罩衫:指罩在身上的衣物。
3. 鬥篷:指罩在身體上方的外套。
1. 裹袂:指緊緊包裹住袖子。
2. 縮手縮腳:指衣物收緊或人的姿勢緊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