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草。小喬木。莖含大量白色髓。葉大,下面被毛。冬季開花,花小型,黃白色。核果小球形。樹皮可造紙,采髓作薄片,可制通草花或其他飾品。髓亦可入藥。 唐 王叡 《祠神歌·迎神》:“蓪草頭花椰葉裙,蒲葵樹下舞蠻雲。”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孝女》:“居民數千家,皆製蓪草像生花為業。”
蓪草(又稱通草)是一種具有多重用途的植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植物特征
蓪草屬于小喬木,莖部含有大量白色髓質,葉片較大且背面有絨毛。冬季開花,花朵小而呈黃白色,果實為球形核果。
實用價值
文化記載
唐代詩人王睿在《祠神歌·迎神》中提及“蓪草頭花椰葉裙”,表明其髓質制成的頭飾在古代已融入民俗文化。
補充說明:蓪草與“通草”常被混用,但需注意現代部分藥材市場中的“通草”可能包含其他植物髓心,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蓪草》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生長在水邊的草。蓪草通常生長在湖泊、河流或者水塘的周圍,喜歡濕潤的環境。
根據《康熙字典》,《蓪草》的部首是草部,它通常用作植物類漢字的部首。《蓪草》一詞總共由15個筆畫組成。
根據研究,字形《蓪草》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名》中,釋義為“蔬菜”,而後為了表示不同的植物,此字被用于表示水邊的青草。
在繁體字中,《蓪草》的字形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古時候,《蓪草》這個字可以有多種寫法。例如在隋朝,它的字形為水旁草,合為草字部分加上水旁部分。在唐朝,字形略有變化,水旁部分被寫作江字部分。
1. 清晨,湖面上的蓪草隨着微風輕輕搖曳。
2. 他家後院的水塘邊長滿了蓪草。
組詞:蓪草叢、蓪草細藤、蓪草芊豆等。
近義詞:水草、汀草、水邊草。
反義詞:旱草、旱地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