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名。石中的黃液,道家傳說吃了可以長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石中黃子》﹝集解﹞引 葛洪 《抱樸子》雲:“石中黃子所在有之, 沁水山 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潤溼不燥,打其石有數十重,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中也,即當未堅時飲之,不爾,便漸堅凝如石,不中服也。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數合,可頓服之。”亦省作“ 石中黃 ”。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 泰山 有 太乙 餘糧,視之石也……又有石中黃,即餘糧之未凝者,水溶若生雞子焉。”
“石中黃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道家文獻和傳統醫學典籍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石中形成的黃色液體或膠狀物,被道家視為一種特殊藥材。 據《本草綱目》記載,其形态類似蛋黃包裹在蛋殼中,呈現“赤黃溶溶”的狀态,故以“黃子”為名。
文獻記載
形成與采集
根據描述,這種物質存在于濕潤的層疊岩石内部,打破數十層石殼後方可見到。每塊石頭中的産量差異較大,多則一升,少則數合(約幾十至幾百毫升)。
文化意義
道家将其與長生觀念關聯,認為服用可延年益壽,反映了古代方士對礦物藥的神秘化認知。
注:現代科學視角下,此類描述可能與某些礦物裂隙中的膠體沉積物(如硫磺泉沉積)有關,但具體成分及藥效尚未明确考證。
《石中黃子》是指一種黃色的石頭,黃子石也可以作為其别稱。它是礦物中的一種,具有像黃玉那樣的質地和顔色。
根據《簡化字部首表》,《石中黃子》的部首為“石字旁”,即石。它的筆畫數為10。
《石中黃子》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它常常被用來形容一種黃色的寶石或礦石。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石中黃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所不同。《石中黃子》在古時候的寫法會稍有差異,不過其基本結構和意義并無變化。
- 他從山脈中找到了一塊光彩奪目的石中黃子。
- 這塊石中黃子是從神秘的地下礦井中挖掘出來的。
- 那顆石中黃子如同一顆明亮的黃星,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石中黃子常常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石黃子石、黃子石雕、瑰麗的黃子石等。
近義詞:黃玉、黃石、明黃石。
反義詞:黑玉、藍寶石、紅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