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诽謗中傷,殘害良善。《詩·陳風·防有鵲巢序》:“《防有鵲巢》,憂讒賊也。” 孔穎達 疏:“憂讒賊者,謂作者憂讒人,謂為讒以賊害於人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無怨望忿怒之患,彊弱之難,無讒賊妒疾之人。”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其辭述己之始生,以至壯大,迄于将終,正道直行,而罹讒賊。”
(2).指好诽謗中傷殘害良善的人。《管子·四稱》:“良臣不使,讒賊是舍。”《楚辭·劉向<九歎·愍命>》:“刜讒賊於中廇兮,選 呂 管 於榛薄。” 王逸 注:“言己欲為君斫去讒賊之臣於堂廇之中,選進 呂尚 、 管仲 之徒以為輔佐,則邦國安寧也。” 唐 柳宗元 《吊萇弘文》:“夫何大夫之炳烈兮,王不寤夫讒賊。”
讒賊(chán zéi)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讒”和“賊”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诽謗陷害他人以達到傷害目的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二字組合後,“讒賊”指以讒言陷害忠良、禍亂國家的奸邪之徒,強調其行為兼具诽謗性與破壞性。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先秦及漢代典籍:
補充說明
“讒賊”屬貶義色彩極強的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但仍在研究古典文獻時出現。其概念可關聯“讒佞”“奸宄”等詞,均指向以不正當手段破壞秩序者。需注意“賊”在此取古義,與現代“盜竊者”含義不同。
參考資料:
“讒賊”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雙重含義,既指诽謗中傷的行為,也代指實施這種行為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籍引用:
例句:
劉向《說苑》中“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描述猜疑心理易招緻诽謗()。
常用于形容以下兩類情況: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行為還是人物()。若需更多古籍例證,來源中的完整文獻。
寶精北國飙歘猜隙蠶蝕草莽英雄刀削面頂冠束帶對敭蹲沓遁天之刑獨尊反反芳意反謀飛魚服蜚走伏轼概問高位重祿貢情怪胎尖酸家生婢子家中寶擊咎譏切箕山之節救護員機械化橘葉款樣誇俏刳削勞竭龍鞭蔑爾歐體疲羸破拍菩薩蠻千态萬狀鉛澤跷減情文并茂戎樞砂鍋砸蒜剩醉筮驗衰瘵順始隨訪繐帏天子妃穨毀完郛無敵吳關小珰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