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灰琯 ”。 1.古代候验节气变化的器具。以葭莩之灰置于律管,故名。《晋书·律历志上》:“又叶时日於晷度,效地气於灰管,故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飞。” 宋 梅尧臣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之二:“丹艳已先灰管动,不由人力与栽培。”
(2).指时序;节候。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风霜所及,灰琯遂侵。”《陈书·宣帝纪》:“灰琯未周,凯捷相继,拓地数千,连城将百。” 唐 刘禹锡 《代谢冬衣表》:“灰琯屡移,尘露无补。”
灰管是汉语中的多义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阐释:
一、天文历法领域 古代指代测定节气的仪器,又称“葭管”。古人将芦苇茎内的薄膜烧制成灰,置于十二律管中,通过观察特定节气时管内灰烬被吹散的现象判断时令。《汉语大词典》记载此用法源于《后汉书·律历志》的候气之法。该仪器体现了中国早期天文观测与物候结合的智慧,如唐代张说《舞马词》中“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即暗含灰管测时的背景。
二、中医术语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灰管指代人体穴位。《黄帝内经·灵枢》载其位于前臂内侧,掌后三寸处,属手厥阴心包经。《中医大辞典》指出该穴位现代名称为“间使穴”,主治心悸、胃痛等症。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详述其针灸手法:“直刺三分,灸三壮”,体现了传统医学的定位体系。
“灰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古代用葭莩(芦苇内膜)烧成的灰置于律管中,以观测节气变化。当节气至,相应律管内的灰会被地气吹动飞出,以此验证时序。此用法见于《晋书·律历志》等文献,如“效地气於灰管,故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飞”。
由上述器具功能延伸,代指时间流转或季节更替。例如北周庾信《窦氏墓志铭》中“风霜所及,灰琯遂侵”,即用“灰琯”暗指岁月流逝。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灰管”形容破败状态,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引用,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传,需谨慎使用。
若在古籍中遇到该词,优先考虑前两种含义;现代语境使用建议标注来源,避免歧义。
北洋海军弁端摽举表异闭拒不追既往程督刺填颠奇调格敦庞反意忿詈感人至深干蔗光丽国老诃斥煎督讲隙荆棘满途近功敬信锦衣行昼剧务料鬼里端陵阿戮尸迈景梅花角明社米制磨错木驴捏撮偏伯篇翰裒类奇胲跧迹埏蹂神鬼天世念守恶涚水食母绥山桃琐姿挑三检四蜩螳外厨魏碑芜杂相逢翔鸿谢躄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