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高低的意思、不識高低的詳細解釋
不識高低的解釋
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詞語分解
- 不識的解釋 .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闵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
- 高低的解釋 ∶無論如何嘴都說破了,老王高低不答應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終究,到底高低找到了這本書這本書高低叫他弄丢了詳細解釋.高高低低,或高或低。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松楸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高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說話或做事缺乏分寸,無法辨别事物的輕重、優劣或深淺,常用于形容人言行莽撞、缺乏判斷力。
詳細解釋
-
核心内涵
強調對事物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既可能體現在對自身能力的誤判(如高估或低估),也可能表現為對他人長處的不尊重或對局勢的錯誤判斷。
-
典型表現
- 言行失當:如冒犯地位或能力高于自己的人(例:《西遊記》中紅孩兒被斥“不識高低”)。
- 判斷失誤:無法區分輕重緩急,導緻決策錯誤。
出處與示例
- 最早出處: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你這小畜生,不識高低!看棍!”
- 現代用例:路遙《平凡的世界》中描述角色因冒失行為被評價為“不識高低”。
使用場景
- 社交場合:批評他人言行越界,如對長輩、上級失禮。
- 能力評價:形容人缺乏判斷力,無法評估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水平。
語法與近義詞
- 語法結構: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近義詞:不知輕重、不知深淺。
該成語通過“高低”比喻事物的分寸與層次,既可用于具體行為批評,也可抽象表達認知局限。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識高低(bú shí gāo dī)這個詞意思是指一個人無法分辨或沒有意識到事物的優劣或重要性。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不(一),識(言),高(高),低(人)。總共包含四個部首和十二個筆畫。
來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後漢書·鄧禹傳》中的一句話:“高卧不識名,馳骛不知年。”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意義。
繁體:不識高低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總體上和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他真是個不識高低的人,不懂得分辨事物的重要性。
組詞:不識貨高低、不識時務、不識擡舉
近義詞:不分輕重、不識時務、不辨輕重
反義詞:明辨是非、明辨輕重、識高低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