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常。指舊時的五種倫常道德。《書·舜典》:“帝曰:‘ 契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孔 傳:“五品謂五常。” 孔穎達 疏:“品謂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義、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為五常耳。”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诔》:“五品時訓,民神攸鑠。” 明 歸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當 堯 之時,天下之故多矣,洪水方割矣,民未粒食而阻飢矣,五品不遜矣,五刑未明矣。”
(2).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漢書·王莽傳中》:“帥民承上,宣美風俗,五品乃訓。” 顔師古 注:“五品即五常,謂仁、義、禮、智、信。”
(3).五等。古代功勳的五種名目。《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閲。”
(4).五等。古代貝币的五個等級。《漢書·食貨志下》:“大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壯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五十。幺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為朋,率枚直錢三。是為貝貨五品。”
(5).九品官階的第五級。《隋書·禮儀志五》:“今犢車通幰,自王公已下,至五品已上,并給乘之。”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秘書省少監 崔行功 ,未得五品前,忽有鸜鵒銜一物入其堂,置案上而去。”
“五品”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五類:
倫理道德層面
指古代五種倫常關系,即“五倫”:父、母、兄、弟、子。此概念源自《尚書·舜典》,強調家庭内部的尊卑秩序與道德規範,如“教之義、慈、友、恭、孝”。
儒家五常
漢代以後,“五品”被解釋為儒家核心道德“仁、義、禮、智、信”,如《漢書》中顔師古注:“五品即五常”。
功勳等級
古代對臣子功績的五種分類,包括:
貨币等級
漢代貝币按尺寸分為五等,如“大貝”“壯貝”“幺貝”等,每等對應不同價值,記載于《漢書·食貨志》。
官職品級
明清時期官階分為九品,其中“五品”為第五級,分正、從兩階,如明代五品官員可乘幰車(帶帷帳的馬車)。
總結
“五品”的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判斷,常見于倫理、道德、官制等領域。若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尚書》《史記》《漢書》等古籍記載。
五品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指的是官員品級等級中的第五級。
“五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品”,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五品”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體系。在古代,官員按照品級等級被分為九品,其中五品是中等的品級,代表着一定的權力和地位。
繁體字“五品”同樣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品”。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關于“五品”,在古代常見的寫法是“伍品”,其中的“伍”是指代數字“五”。
1. 這位官員已經晉升到了五品,地位非常穩固。 2. 他的才華超群,隻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從六品升到了五品。
五品級、五品官員、五品花椒、五品紅、五品絨
五位、中品、正五品、德五品
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