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选·左思〈吴都赋〉》“哂 澹臺 之见谋,聊袭海而徇珍” 刘 逵注引 晋 干宝 《搜神记》:“ 澹臺子羽 齎璧渡 河 ,风波忽起,两龙夹舟。 子羽 奋剑斩龙,波乃止。登岸,投璧於 河 , 河伯 三归之。 子羽 毁璧而去。”后以“毁璧”为鄙弃财宝之典。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籯金。”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澹臺 毁璧, 子罕 辞寳。”
“毁璧”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典故来源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毁璧”字面指破坏珍贵的玉璧,比喻毁坏珍贵事物或破坏美好局面。其中“毁”意为破坏,“璧”是古代象征财富与地位的圆形玉器,常被用作祭祀或外交信物。
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载的故事:
澹台子羽携玉璧渡河时突遇风浪,两条蛟龙夹击船只。他拔剑斩龙平息风浪,登岸后将玉璧投入河中,河神三次将璧送回,但子羽毁坏玉璧后离去,以此表明自己并非为财宝而斩龙。
在文学中,“毁璧”被引申为鄙弃财宝、坚守道义的象征。例如: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重义轻利的思想,常用于赞颂不慕财富、坚持原则的品格。其核心并非单纯指破坏行为,而是强调通过舍弃外物彰显精神追求。
注:如需了解具体诗文中的用法或近义词(如“毁珠”),可参考《汉语辞海》等工具书进一步查阅。
《毁璧》是一个成语,意为毁坏珍贵的宝物。璧是一种玉石,古代用来表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此,《毁璧》的含义是指破坏了珍贵的东西。
成语《毁璧》的拆分结果是:“毁”(部首为毋,笔画为4)+“璧”(部首为玉,笔画为10)。
《毁璧》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的《诗经》,其中有一首名为《小雅·车辖》的诗,其中有句:“谁谁昏谁明,我独先涉川,毋璧复玉。”后来,“毋璧复玉”被引申为“毁璧”,表示破坏珍贵的宝物。
而在繁体字中,“毁”和“璧”的字形保持不变,仍然分别为“毋”和“玉”。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在《毁璧》这个词中,由于其使用的字形较为固定,所以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没有太大的差别。
以下是一些使用《毁璧》的例句:
1. 他为了逃避追捕,不惜毁璧毁玉,连自己珍藏的字画也全部销毁了。
2. 在战乱的年代,许多宝物都被毁璧泯源。
与《毁璧》相关的组词有:
1. 毁坏:指破坏、损毁。
2. 宝物:指珍贵的物品或财富。
3. 宝石:指具有极高价值的宝贵石头。
《毁璧》的近义词有“破瓦画墁”、“泯其根源”等,指毁坏或破坏珍贵的东西。
《毁璧》的反义词可以是“珍视”、“珍爱”等,指珍惜和重视宝贵的东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