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有青毛冠,多声。也称鹘鸼、鹘鸠。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鹘嘲》。
关于“鹘嘲”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鹘嘲(hú cháo)是一种鸟类,形态特征与山鹊相似但体型较小,尾部短,头部有青灰色羽毛形成的冠,鸣叫声频繁。它在古籍中也被称为“鹘鸼”或“鹘鸠”,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禽三·鹘嘲》明确记载了这一名称的由来及特征。
《本草纲目》提到,鹘嘲的肉可煮食或炙烤,用于治疗头风目眩等症。古代民间将头风引起的头晕目眩称为“肿头”,认为食用鹘嘲有显著缓解效果。
“鹘嘲”之名源于其鸣叫声特点(“啁嘲”),且形态似鹘(隼类)。部分文献中,“鹘”字存在多音现象,此处读音为“hú”,而非“gǔ”。
以上内容综合了《本草纲目》及权威词典记载,若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现代考据,可参考相关文献来源。
《鹘嘲》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鹰骂、鹰批评或者嘲笑。这个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鹘”和“嘲”。
鹘(gǔ)的部首是鸟,它的笔画数是11;嘲(cháo)的部首是口,它的笔画数是12。
《鹘嘲》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四》这本古代文献中。文中提到:“山之鹞噫,虚也。”意思是山上的鹞老是叫,不停地嘲笑着,暗指齐国的某些人马虚无。
鹘嘲的繁体字是鶻嘲。
在古代汉字中,鹘的写法是“鶻”,嘲的写法是“召”。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写法是“鹘嘲”。
1. 他听到别人鹘嘲他的时候,感到很愤怒。
2. 那篇文章像是对政府的一次鹘嘲。
3. 他总是对他人的缺点进行鹘嘲,这让人很不舒服。
组词:鹰鹘、讥嘲、残嘲。
近义词:嘲弄、讽刺、揶揄。
反义词:褒扬、赞赏、称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