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给民户的证券。 唐 刘禹锡 《郑州刺史东厅壁记》:“君侯始来三日,司税掾举七县董租之吏累百,君曰:‘此百螣也。’悉罢之,用户符而输入益办。”
户符是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凭证,指官府颁发用于登记和核查居民身份的文书。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该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户版”,至唐代发展为记录家庭人口、田产、赋役的法定文件,具有身份认证与税收征管双重功能。
从制度特征来看,户符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以“五家为邻,五邻为保”的连坐编制规则;二是采用朱墨笔迹区分官民信息的防伪技术;三是定期更新的动态管理机制。宋代《庆元条法事类》明确记载,户符需每三年由县衙重新核验钤印。
元代户部档案显示,户符形制已发展出竹木、绢帛、纸质等多种载体,其中《至正条格》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用绢本,平民用纸本。明清时期随着黄册制度的完善,户符逐渐被赋役文书体系替代,但其确立的户籍管理原则仍深刻影响着现代户口登记制度。
“户符”是古代行政管理制度中的一种凭证,具体解释如下:
户符(拼音:hù fú,注音:ㄏㄨˋ ㄈㄨˊ)指古代官府发放给民户的证券或凭证,主要用于户籍管理、税收征收等行政事务。
唐代刘禹锡在《郑州刺史东厅壁记》中记载:“君侯始来三日,司税掾举七县董租之吏累百,君曰:‘此百螣也。’悉罢之,用户符而输入益办。”
此处说明户符用于简化税收流程,取代冗余的官吏,提高行政效率。
现代语境中,“户符”一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户籍制度或文献时仍具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郑州刺史东厅壁记》原文或唐代经济制度相关研究。
变幻不测撑距重逢僢僢鹑尾大辰当运典笏典郡丢盔弃甲递运东土六祖放鹰拂庐寡不敌众滚算核勘合礼黄冠草履回扣降临监刻减灾靳惜进卮攫金军师空豁狂醉老债粱饭六路留系里尉买椟梦尸得官梦月密簇鸣桹年平均纽约[市]排拶谴黜启奏韶颜稚齿神坰侍役双飞殊能説真方天标窕言吞炭途众违世伟望问恤仙萱晓晕郄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