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庫所藏的錢財。《清會典·戶部·倉庾》:“凡倉收支、庫帑存發,總督倉場侍郎歲籍其數,具疏以聞。” 李漁 《奈何天·慮婚》:“近來國家多事,庫帑盡空。”
“庫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庫帑”讀作kù tǎng,指官庫所藏的錢財,即國家府庫中儲存的財政資金。例如《清會典》提到“庫帑存發”需由官員記錄上報,李漁的戲劇《奈何天·慮婚》中也有“庫帑盡空”的描述,均體現其官方財政屬性。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反映國家財政管理。例如:
近義詞包括“府庫”“國帑”,均指向國家財政儲備。反義詞則如“民財”,指民間財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會典》或李漁的文學作品。
庫帑(kù p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糸”。其中,“⺇”是人的形狀,表示人物;“糸”是織物的意思,表示紡織品。字形上,庫帑由“⺇”旁邊放置着一個“糸”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字形。
庫帑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一個古代外來語詞彙,或者是民間創制的詞彙。它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詳細的詞義解釋,可能是一個地名、姓氏或者專有名詞。
庫帑的繁體字形為“庫鈸”,它在字形上與簡體字形有所不同,但兩者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庫帑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由于資料有限,我們無法獲得具體的古代寫法,但可以推測庫帑當時的字形可能會有一定的變化和差異。
目前,我們找不到具體的例句來解釋庫帑的用法和意義,因為它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常見的使用場景。但我們可以嘗試構造一些例句來幫助理解,如:“這個古代地名叫做庫帑鎮。”
鑒于庫帑的字義不明确,我們很難構造具有相關性的組詞。但可以根據庫帑的字形元素進行組詞,如:庫房、帑藏。
由于庫帑的具體義項無從考證,無法确定其近義詞。根據字形元素,可能存在一些與庫帑相近的詞語,但需要具體的文獻資料才能确認。
同樣地,由于庫帑的具體義項無從考證,無法确定其反義詞。也許庫帑本身就是一個孤立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對立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