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风俗受德教而发生变化。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必若所云,则是 蜀 不变服,而 巴 不化俗也。”《后汉书·曹褒传》:“以礼理人,以德化俗。”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口号》:“文母忧懃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明 何景明 《忆昔行》:“君行访古兼化俗,长楫輶轩指南极。”
(2).教化与风俗。 汉 张衡 《西京赋》:“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与推移。”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於本,行起於心。”
“化俗”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词源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构成 “化”本义为改变、教化,《说文解字》释为“教行也”,引申为潜移默化的转变过程;“俗”指特定群体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礼记·曲礼》注“习也”,即社会约定俗成的风气习俗。二字组合后形成动词性结构,强调通过教化手段实现风俗改良。
二、文化语义 在传统语境中,“化俗”特指儒家礼乐制度对民间风俗的规范作用。如《汉书·礼乐志》记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体现统治阶级通过礼制推行道德教化的治理理念。现代汉语中该词延伸出双重内涵:
三、语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学术讨论或政策表述,具有书面语体色彩。在实际运用中需注意语境差异:古代文献侧重道德教化功能,现当代研究更关注文化变迁机制。
“化俗”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风俗受德教而改变
指通过道德教化使社会风俗发生变化。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强调统治者或圣贤通过礼仪、德行引导民众改良习俗。例如:
教化与风俗的统称
指社会整体的教化措施与形成的风俗习惯,二者互为表里。例如:
“化俗”既可指通过德教改变社会风俗的动态过程,也可指教化与风俗的静态结合体。其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教易俗”的政治理想,常见于史书、政论及文学作品中。
如需更详细引证或相关近义词,可参考沪江词典或《潜夫论》等原文。
阿傉达山半面不忘八字步悖逆变后掠翼飞机舶来品采菱蝉蜩虫胶清漆炊煮春官试辍驾摧陷廓清大吉大伾得丧定音端严二墨丰穣过经过脉鼓柝话亭画一护过饰非鹄望基本词汇僦椽开萌科贬闚视老大徒伤老郎神离不得緑豆青牦牛冥庆南省舍人内讼幈风骞墙齐牢情人眼里有西施骑士人誉赏爱审干渗水摄位失灵双宾语死机丝抹廋语琐族添案亡弗五帝坐响雷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