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常規或法度。《楚辭·九章·悲回風》:“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茫茫之無紀。” 洪興祖 補注:“此言 楚國 變亂舊常,無定法也。” 明 李東陽 《東祀錄·通達下情題本》:“冗食太衆,國用無經,差役頻繁,科派重疊。”
(2).謂不能用通常的言語文字表述。 唐 張蠙 《宿開照寺光澤上人院》詩:“靜室譚玄旨,清宵獨細聽;真身非有像,至理本無經。”
“無經”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缺乏常規或法度
這一釋義源自《楚辭·九章·悲回風》中的“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茫茫之無紀”,洪興祖補注指出此句暗喻楚國變亂舊常、失去法度的狀态。明代李東陽在奏疏中亦用“國用無經”批評財政管理缺乏制度約束。現代可引申為事物脫離既定規則或标準。
超越常規語言表述
唐代張蠙《宿開照寺光澤上人院》以“至理本無經”形容佛理的精妙無法用文字完全傳達。此用法常見于哲學、宗教領域,強調某些深奧道理或體驗難以通過普通言語描述。
常見誤區:部分網頁(如)提到“缺乏經驗”的釋義,實為對“無經驗”的誤用,與“無經”原意無關。正确用例可參考的造句:“稠人廣衆中的圍殺全無經驗”,此處實為“無經驗”的表述。
詞源特性: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學術讨論中。
《無經》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沒有經驗、沒有經曆或沒有參照物。它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或某個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缺乏。
《無經》的部首是“無”(五的下方),共有6個筆畫。
《無經》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莊子·内篇·大宗師》這篇古代文獻。《大宗師》中寫道:“宜有大綱,以保身無經。”這句話表達了對于人們在行動過程中需要有清晰的規劃和經驗的依據。後來,這句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詞語,用來描述缺乏經驗或經曆的狀态。
《無經》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無經」。(「無」的上方為「口」字形,下方為「弓」字形,「經」的左右兩邊分别為「糸」字形和「巠」字形)。
在古代漢字中,「無」的古字形為「毋」,而「經」的古字形為「綆」。整體寫法為「毋綆」或「無綆」。
1. 他對這個行業沒有任何經驗,完全是個《無經》之人。
2. 這位年輕律師雖然才華橫溢,但在處理案件方面還是有些《無經》。
無知、無畏、無視、無私、無常、無辜
無經驗、缺乏經驗、欠缺經曆
有經驗、有閱曆、有經曆、有參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