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市券的意思、市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市券的解釋

官方發給買賣雙方的券契。《唐律疏議·雜律·買奴婢牛馬立券》:“諸買奴婢馬牛駞騾驢,已過價不立市券,過三日,笞三十,賣者減一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市券”是古代中國官方頒發的一種交易憑證,主要用于規範買賣雙方的行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市券指官方發放給買賣雙方的券契,作為交易合法性的證明。例如在唐代,購買奴婢、牛馬等大宗商品時需立市券,否則買賣雙方将受刑罰。

  2. 法律依據
    根據《唐律疏議·雜律》記載:“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已過價不立市券,過三日,笞三十,賣者減一等。”說明市券是強制性的法律憑證,未按時立券會面臨笞刑處罰。

  3. 使用場景

    • 經濟領域:用于牲畜、人口等大宗交易,保障官方稅收和市場秩序。
    • 文學比喻:元代王祯在《郭店樓記》中以“市券”代指市場交易的繁榮場景。
  4.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清代鄭珍的詩句)将“市券”引申為商業契約或經濟活動的象征,但核心仍圍繞其作為官方文書的原始意義。

提示:需注意現代語境中“市券”可能被誤用,實際古代用法更接近法律憑證,而非現代“證券”概念。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唐律疏議》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市券

市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包括“市”和“券”兩個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市(丶)+ 券(刀)

市字的筆畫:4畫

券字的筆畫:8畫

來源

市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業交易。在古代社會,人們使用市券作為一種交易工具,可以用于購買商品或交換金錢。

繁體

市券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仍然是「市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市券的字形有所不同。市字的古代寫法為「巿」,而券字的古代寫法為「卷」。

例句

1. 這張市券可以用來購買食品和日用品。

2. 他花了一張市券來買一本書。

組詞

市井、券商、市民、票券、市場

近義詞

票券、券證、憑證

反義詞

現金、實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