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桓郎笛的意思、桓郎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桓郎笛的解释

《晋书·桓伊传》载, 桓伊 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独擅 江 左。 谢安 位显功盛,为人所谗, 孝武帝 疑之。会帝召 伊 饮宴, 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后, 伊 请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 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后因以“桓郎笛”为巧用乐曲传达心曲的典故。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笑 谢公 旷达,暮年垂泪,听 桓郎 笛。” 清 赵翼 《六哀诗·阿文成公》:“敢抚 桓伊 筝,聊破弥远钻。” 清 徐夔 《闻笛有忆》诗:“谁将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阳 向秀 心。”参见“ 桓伊三弄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桓郎笛"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知音相惜、名士风流的雅事,也常用来泛指美妙感人的笛声或音乐。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典故出处: 典出《晋书·桓伊传》。东晋名将、音乐家桓伊(小字野王,又称桓子野)善吹笛,技艺冠绝一时。一次,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在途中偶遇桓伊,虽素不相识,但久闻其笛艺,便遣人请桓伊奏笛。桓伊当时已显贵,却欣然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三调(三支曲子),奏毕即去,宾主未交一言。此事被后世视为名士间不拘形迹、以艺会友的典范。

  2.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特指桓伊为王徽之吹笛的雅事,象征着知音相遇、心意相通,即使言语未通,也能通过音乐达到精神共鸣。
    • 引申义:
      • 指美妙绝伦、感人至深的笛声或音乐。
      • 喻指名士风流、不拘礼节的洒脱行为。
      • 引申为表达对知音、知己的向往或赞美。
  3. 文学中的运用: 此典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用以烘托高雅意境或抒发知音之情。如宋代苏轼《昭君怨·送别》词中“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即以“桓伊三弄”指代悠扬的笛声。唐代杜牧《润州》诗亦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之句。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桓郎笛”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音乐传达心曲、化解政治猜忌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来源

典故出自《晋书·桓伊传》。东晋时期,名将桓伊(字叔夏)任江州刺史,以善吹笛闻名。谢安因功高遭谗言,被孝武帝猜忌。一次宴会上,桓伊受命吹笛后,借弹筝高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慷慨悲怆的乐声令谢安感动落泪,也使孝武帝心生愧疚,最终化解了君臣嫌隙。

二、象征意义

该典故衍生出两层核心含义:

  1. 以乐传情:通过音乐艺术婉转表达难以直言的心绪,如忠贞、冤屈等情感。
  2. 政治隐喻:暗示用巧妙方式化解政治危机或人际猜忌,常见于古代文人借典故抒怀。

三、文学引用

宋代刘克庄在《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中化用此典:“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借以表达对忠臣际遇的感慨。

四、现代使用

现代多用于诗词鉴赏或历史典故解析,形容通过艺术手段传递深层情感或政治诉求的行为,具有文化象征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酒插科使砌长戟八十斤城阖驰骤楚人钳当啷丹货凋渝鼎锅阇婆婆达凡歌防心摄行风炉凤液伏枕公羊子涫漱故事影片函濡河泊所胡椒酒监言教官纪昌结业祭孔惊人金鸡奖救焚开眼界阑散灵寝铃语乱业庐第论绎毛皮秘固目睹牛仔骈列莆仙戏前儿个倩巧青颖区界僧衣上辕设境适兴熟背损之又损塌拉脱根危穷文练五雷法显价显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