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桓伊传》载, 桓伊 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独擅 江 左。 谢安 位显功盛,为人所谗, 孝武帝 疑之。会帝召 伊 饮宴, 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后, 伊 请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 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后因以“桓郎笛”为巧用乐曲传达心曲的典故。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笑 谢公 旷达,暮年垂泪,听 桓郎 笛。” 清 赵翼 《六哀诗·阿文成公》:“敢抚 桓伊 筝,聊破弥远钻。” 清 徐夔 《闻笛有忆》诗:“谁将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阳 向秀 心。”参见“ 桓伊三弄 ”。
“桓郎笛”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音乐传达心曲、化解政治猜忌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典故出自《晋书·桓伊传》。东晋时期,名将桓伊(字叔夏)任江州刺史,以善吹笛闻名。谢安因功高遭谗言,被孝武帝猜忌。一次宴会上,桓伊受命吹笛后,借弹筝高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慷慨悲怆的乐声令谢安感动落泪,也使孝武帝心生愧疚,最终化解了君臣嫌隙。
该典故衍生出两层核心含义:
宋代刘克庄在《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中化用此典:“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借以表达对忠臣际遇的感慨。
现代多用于诗词鉴赏或历史典故解析,形容通过艺术手段传递深层情感或政治诉求的行为,具有文化象征性。
《桓郎笛》是指一种古代的乐器,也被称为横笛、竹笛等。下面将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来进行解释。
《桓郎笛》一词的部首拆分为木,一个笔画。
《桓郎笛》一词的来源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因为桓温(字郎)喜欢吹奏笛子而得名。这个词是简体字,没有对应的繁体字。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关于《桓郎笛》一词的古代写法可能是“桓郎觌”。
他吹奏着《桓郎笛》,音色悠扬,引得众人齐聚一堂,尽情享受美妙的音乐。
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和《桓郎笛》一起形成新的词组,例如:“桓郎笛曲”、“桓郎笛艺”。
与《桓郎笛》相近的词汇可能有“横笛”、“竹笛”,在特定语境下可以互相替换。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之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