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傾家蕩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其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僕隸,是四種人……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
“敲髓灑膏”是一個中文成語,讀音為qiāo suǐ sǎ gāo,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傾家蕩産,多用于形容剝削或壓迫導緻他人耗盡家財的極端情況。
詞源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原文提到官吏、差役、官員親屬及仆隸四類人“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揭露了權勢階層對百姓的殘酷剝削。
用法與場景
字面解析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醫治病痛時的細緻治療”,但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來源的“傾家蕩産”釋義為準。
《敲髓灑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極尋常的、十分珍貴的藥物或治療方法。通常用來形容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或良藥。
《敲髓灑膏》由“敲”、“髓”、“灑”、“膏”四個字組成。
部首拆分:敲(手) + 髓(骨) + 灑(水) + 膏(肉)
筆畫數:敲(10畫) + 髓(16畫) + 灑(9畫) + 膏(13畫)
《敲髓灑膏》最早出自清代文學家紀昀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原文為“敲髓灑膏”,意為醫生通過敲打骨髓、塗抹藥膏來治療疾病。後來,“敲髓灑膏”逐漸引申為廣義的良藥或治療方法。
在繁體字中,敲髓灑膏仍然保持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敲髓灑膏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相同的意義和拆分部首。
1. 這種藥像敲髓灑膏,對我的傷勢有很大的幫助。
2. 這篇文章就像敲髓灑膏,深入人心。
3. 這位醫生的診療方法猶如敲髓灑膏,讓患者很快康複。
敲打、髓液、灑水、膏藥、髓骨
靈丹妙藥、良方、特效藥
無效藥、庸醫治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