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名。以地當 湓水 入 長江 口而得名。 漢 初 灌嬰 始築此城。故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後改名 湓城 , 唐 初又改 浔陽 。為沿 江 鎮守要地。 唐 曹松 《九江送方幹歸鏡湖》詩:“客路抛 湓口 ,家林入鏡中。”
“湓口”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湓口(拼音:pén kǒu,注音:ㄆㄣˊㄎㄡˇ)是古代地名,因位于湓水(今稱龍開河)與長江交彙處而得名。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是漢代至唐代的重要沿江城鎮。
湓口地處長江中遊南岸,控扼水陸要沖,曆史上為兵家必争之地,是鎮守長江沿線的重要據點。
唐代詩人曹松在《九江送方幹歸鏡湖》中寫道:“客路抛湓口,家林入鏡中”,側面印證了湓口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
湓口見證了九江地區從漢代到唐代的軍事與交通發展,其名稱變化與地理位置共同反映了古代長江流域的城鎮建設史。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地方志或曆史地理研究文獻。
湓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治愈口腔疾病并恢複正常口腔功能。
湓口的拆分部首是水部 (氵)和口部 (口),總共8個筆畫。
湓口是一個古漢語詞語,來源可追溯至《漢書·揚雄傳》。湓口一詞描述了中國古代醫生使用針灸等方法治療口腔疾病的情景。
湓口的繁體字是「湓口」。
在古代,湓口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基本上标志着治療口腔疾病的含義。例如,有些古代文獻中會将「湓」寫為「泯」,但都與治療口腔疾病的含義相符。
1. 醫生針灸治療後,患者的口腔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湓口。
2. 這位中醫師熟練掌握了湓口的技術,能夠幫助很多病患恢複健康。
湓口可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以下組詞:
- 湓口術:湓口的技術或方法。
- 湓口師:擅長湓口技術的醫生或針灸師。
湓口的近義詞包括:治口、愈口、撫口。
湓口的反義詞是:口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