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钺的意思、黄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钺的解释

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天子仪仗,亦用以征伐。《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颖达 疏引《广雅》:“鉞,斧也。斧称黄鉞,故知以黄金饰斧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也。 三代 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鉞为乘舆之饰。 武王 以黄鉞斩 紂 头,故王者以为戒。大将军出征,特加黄鉞者,以铜为之,以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得赐黄鉞,则斩持节将也。” 元 耶律楚材 《和李世荣韵》:“翠华来北闕,黄鉞讨南疆。” 郭沫若 《长春集·纪念“七七”》:“盟刑白马挥黄鉞,誓缚苍龙树赤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钺(huáng yuè)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礼仪器物与权力象征,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以黄金为饰的斧形兵器,属帝王仪仗或最高军事统帅权的信物。《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

二、形制与功能

  1. 礼器属性

    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石斧,商周时期演变为青铜礼器,斧身饰黄金纹样。《周礼·秋官》载:“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 黄钺作为“鈇钺”的最高等级,象征天子生杀大权。

  2. 军事象征

    出征时,帝王亲持黄钺以示代天讨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曹操“假黄钺”,即代行天子军事统帅权,成为魏晋时期权臣摄政的标志。

三、文化内涵

  1. 王权天授

    《尚书·牧誓》载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誓师,体现“天命所归”的合法性。

  2. 礼制等级

    汉代以降,黄钺与九锡制度结合,列为最高封赏。《后汉书·舆服志》明确其仪仗规格,仅天子与特许诸侯可使用。

四、历史演变

唐代以后黄钺逐渐符号化,宋代《营造法式》将其纳入皇家仪仗图谱,明清时期演变为宫殿陈设礼器,脱离实战功能,强化礼仪属性。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郑玄(注),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 中华书局,2010.
  3. 陈寿. 《三国志》. 中华书局,1959.
  4. 孔颖达. 《尚书正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范晔. 《后汉书》. 中华书局,1965.
  6. 李诫. 《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

网络扩展解释

“黄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与权力象征,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基本定义

黄钺指饰以黄金的长柄斧状器物,形制与斧类似但更为大型()。其名称中的“黄”指代青铜材质氧化后的金黄色,而非纯黄金()。作为天子仪仗的核心组成部分,黄钺象征至高王权,也用于军事征伐仪式( )。

2.象征意义与用途

3.历史文献例证

4.材质演变

早期黄钺为青铜铸造,后随着工艺发展,出现鎏金或镶嵌黄金的版本,但核心材质仍以青铜为主( )。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形制演变,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典籍,或查阅博物馆青铜器相关研究( )。

别人正在浏览...

飙回惭皇楚岫大八洲呆似木鸡动不失时堆内鹅肪戹运饭帚反左书飞变飞尸腐精光劭谷粜寒岁含英咀华鹤趣会址简任警示近履寂若死灰九臯九窍剧谈空观愧羞剌答聊斋志异鳞漦临顾笼制门候呶拏凝云偶方蓬弧篇述频蹙气哼哼秦俑日以为常上方剑设吊时季侍教师太输理孰食疏纵司空太容天害土化讬旨仙类洗儿钱犀颅玉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