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天子仪仗,亦用以征伐。《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颖达 疏引《广雅》:“鉞,斧也。斧称黄鉞,故知以黄金饰斧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也。 三代 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鉞为乘舆之饰。 武王 以黄鉞斩 紂 头,故王者以为戒。大将军出征,特加黄鉞者,以铜为之,以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得赐黄鉞,则斩持节将也。” 元 耶律楚材 《和李世荣韵》:“翠华来北闕,黄鉞讨南疆。” 郭沫若 《长春集·纪念“七七”》:“盟刑白马挥黄鉞,誓缚苍龙树赤旗。”
“黄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与权力象征,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黄钺指饰以黄金的长柄斧状器物,形制与斧类似但更为大型()。其名称中的“黄”指代青铜材质氧化后的金黄色,而非纯黄金()。作为天子仪仗的核心组成部分,黄钺象征至高王权,也用于军事征伐仪式( )。
早期黄钺为青铜铸造,后随着工艺发展,出现鎏金或镶嵌黄金的版本,但核心材质仍以青铜为主( )。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形制演变,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典籍,或查阅博物馆青铜器相关研究( )。
黄钺,拆分部首和笔画:黄(日字旁,五画),钺(金字旁,十四画)。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黄钺是古代帝王所使用的一种祭祀用具,是一种形似斧头的兵器。黄钺被赋予了象征权力和统治的含义。
在繁体字中,黄钺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黄钺的写法是“黃鉞”。在这种写法中,黄钺的“鉞”字由“金”字代替,意为用金铸造而成。
以下是黄钺的例句:
1. 帝王手持黄钺,祭祀天地之间。
2. 他们展示了一把黄钺,象征着权力与统治。
黄钺的组词有:黄钺状、黄钺首饰、集黄钺、金黄钺、祭黄钺。
黄钺的近义词有:黄金斧、黄金戟、黄金杖。
黄钺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语,但可以与平民百姓所使用的农具相对比,如锄头、镰刀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