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齑的意思、黄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齑的解释

亦作“黄虀”。亦作“黄韲”。1.咸腌菜。 宋 朱敦儒 《朝中措》词:“自种畦中白菜,醃成瓮里黄齏。”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我见舂了几升陈米,煮下半瓮黄虀。”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月·时品》:“冬笋新来,黄虀纔熟。”

(2).常借指艰苦的生活。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可不乾费了十载青灯,枉捱过半世黄齏?” 清 蒋士铨 《空谷香·散疫》:“辱抹煞逢掖威仪,咳,支支却怎生捱过了半世黄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齑(huáng j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切碎的腌菜,尤指颜色发黄的咸菜。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齑”本义为捣碎的姜、蒜、韭菜等调味品,后引申为细碎的腌菜,“黄”则形容其经发酵或腌制后呈现的色泽。该词常与“淡饭”连用,构成“黄齑淡饭”这一成语,象征清贫简朴的生活状态。

从词源考证,“黄齑”最早见于元代戏曲作品,如关汉卿《望江亭》中“黄齑饭”的表述,反映当时平民饮食特征。明清文献中,该词频繁出现于小说及笔记体著作,《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便以“黄齑米饭”刻画市井生活场景,展现物质匮乏时期百姓的日常饮食结构。

在文化内涵层面,“黄齑”承载着三重象征意义:其一作为具体食物,代表古代腌制保存蔬菜的智慧;其二作为文学意象,与“朱门酒肉”形成强烈对比,突显社会阶层差异;其三衍生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处世哲学,成为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物质载体。这种文化意蕴在《菜根谭》等古籍中得到系统阐述,形成独特的饮食哲学体系。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关汉卿《望江亭》元杂剧文本
  3. 施耐庵《水浒传》明刻本
  4. 洪应明《菜根谭》明清哲学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黄齑”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字面指代
    指咸腌菜,尤其颜色发黄的腌菜。例如宋代朱敦儒《朝中措》中“醃成瓮里黄齑”,描述了将白菜腌制为黄齑的过程,反映了古代日常饮食的朴素。

  2. 象征意义
    常借喻清贫艰苦的生活。如明代《琵琶记》中“枉捱过半世黄齑”,清代蒋士铨作品“捱过了半世黄韲”,均以黄齑象征长期贫寒的生活状态。这种用法源于古代贫民常以廉价腌菜为食的社会背景。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按班北监笔答鼈臛逋叟餐霞客呈稿成周愁轮迨及担隔夜忧当立之年琱轮冻醴烦襟烦恼空纷舛風隊高头讲章勾搭箭矢翦烛街猾子棘实铿镪顿挫岿崎鶆鸠老大无成凉丝丝临历莅事者龙井沦破緑意卖倒谩诚梅苏冥谷南床排娖蓬生麻中频顣青罗带清浅茕疚旗章三副扫尘审度诗局侍猎厮搏四世三公送长送短讨骂乌骊马晤叹现示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