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台名。又稱 金台 、 燕台 。故址在今 河北省 易縣 東南 北易水 南。相傳 戰國 燕昭王 築,置千金于台上,延請天下賢士,故名。 南朝 宋 鮑照 《代放歌行》:“豈伊白璧賜,将起 黃金臺 。” 錢振倫 注:“《上谷郡圖經》曰:‘ 黃金臺 , 易水 東南十八裡, 燕昭王 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之士。’”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五:“ 燕昭 延 郭隗 ,遂築 黃金臺 。” 清 吳偉業 《夜宿阜昌》詩:“草沒 黃金臺 ,猶憶 昭王 迎。”
黃金台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攬賢士而築的高台,其核心含義與曆史典故如下:
黃金台又稱金台或燕台,是燕昭王為吸引天下賢才所建。據記載,台上放置千金以示誠意,故得名。其故址多認為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或定興縣北章村一帶,但具體位置因年代久遠存在争議。
黃金台名稱最初為“宮”,南朝後才稱“台”,其遺址存在多種說法,包括河北易縣、定興金台陳村等,但尚無考古定論。
黃金台不僅是曆史遺迹,更是中華文化中“求賢若渴”精神的象征,其故事至今仍被引用以強調人才的重要性。
《黃金台》是一個成語,意為非常珍貴、寶貴的地位或地方。
《黃金台》的部首是“黃”,筆畫數為十五畫,拆分為“⺦”和“衣”兩個部分。
《黃金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黃鳥》:“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呦呦,求其友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黃鳥是帝王用來尋求忠誠和友好的象征,因此,黃金台在古代代表着皇家的高貴和珍貴。
繁體字中的《黃金台》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黃金台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它的寫法是“祰”和“衣”的組合,表達着祭祀、宗教意義的含義。
他一直追求成功,終于登上了黃金台。
黃金台上、黃金台位、黃金台階、黃金台閣。
寶座、寶地、審判台、王座。
平凡之地、黯淡之處、貧瘠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