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勇武之臣。《詩·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後漢書·班勇傳》:“ 孝明皇帝 深惟廟策,乃命虎臣,出征 西域 ,故 匈奴 遠遁,邊境得安。” 唐 韓愈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詩:“傾朝共羨寵光頻,半歲遷騰作虎臣。”
(2).指虎贲氏之官。《書·顧命》:“乃同召太保 奭 、 芮伯 、 彤伯 、 畢公 、 衛侯 、 毛公 、 師氏 、虎臣、百尹、禦事。” 孔 傳:“虎臣,虎賁氏。”參見“ 虎賁 ”。
“虎臣”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比喻勇武之臣
指骁勇善戰的武将或忠勇之士。例如《詩經·魯頌·泮水》中“矯矯虎臣,在泮獻馘”,以及《後漢書》記載漢明帝派虎臣出征西域的典故。
指官職“虎贲氏”
源于《尚書·顧命》,孔傳注釋“虎臣”為周代護衛君主的武官“虎贲氏”。
此詞多用于古籍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描述古代武将時仍具表現力。
《虎臣》一詞即為詞語虎和臣的結合,表示勇猛而忠誠的臣子。
《虎臣》的部首是虍(虎字的左邊部分),它共有17畫。
《虎臣》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為政篇》中:“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不敢為也。臣聞’‘為善者吾近之;為不善者吾遠之’。巧言令色鮮矣仁。”其中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虎臣"的意思。
《虎臣》的繁體字為「虎臣」。
在古代,虎臣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臣字中間的人字旁為彳而不是今天的大。所以虎臣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虎臣」。
1. 那位将軍是我們國家真正的虎臣,他勇猛無畏,忠誠至死。
2. 老師的嚴格要求讓他成為了這個圈子裡的一位虎臣。
忠誠、臣民、臣子、忠臣。
勇猛、忠誠、忠實。
奸佞、背信棄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