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齊心協力 ”。《後漢書·臧洪傳》:“凡我同盟,齊心一力,以緻臣節,隕首喪元,必無二志。”
“齊心一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齊心協力”相近,指衆人思想統一、共同合作付出力量,強調團結一緻為實現目标而努力。以下是具體分析:
詞義解析
與标準成語的關聯
該詞可能是“齊心協力”的變體。後者作為更标準的成語,出自《後漢書》的“《後漢書·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援間至河内,過存伯春。見其奴吉從西方還,說伯春小弟仲舒望見吉,欲問伯春無它否,竟不能言,曉夕號泣,婉轉塵中。援聞之,故人知臣,臣亦知故人,豈有已乎!’”(注:此段原文未直接出現“齊心協力”,但成語演變常與古籍相關)。兩者的核心含義一緻,但“齊心一力”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用法舉例
建議在正式寫作或交流中優先使用“齊心協力”,以避免歧義。若特定語境(如方言或文學作品)中需用“齊心一力”,需結合上下文明确其指向。
《齊心一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衆人同心協力,合力達成一個目标。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齊”和“心一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齊”由“齊文旁”和“齊”字構成,部首為“齊”,總共有12畫;
• “心一力”中,“心”字的部首為“心”,總共有4畫;“一”字沒有部首,總共有1畫;“力”字的部首為“力”,總共有2畫。
來源:
《齊心一力》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當時,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争奪天下。有一次,項羽進攻齊國,齊王建立了防線準備抵擋他的攻擊。沒想到,劉邦的軍隊先一步進攻齊王的老家淮陽,并迅速攻破。這時,項羽和齊王軍隊的士兵陷入絕境,但齊王的部下勸他放下個人的成見,和項羽一起合作抵抗劉邦。他們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最終取得了勝利。從此以後,人們用“齊心一力”形容衆人團結協作的精神。
繁體:
繁體字的《齊心一力》為《齊心一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康熙字典》中記載的漢字寫法如下:
• “齊”字是由“齊文旁”和“齊”字形構成。早期的字形為,齊字下面有兩根線表示并列。隨着演變,字形逐漸變得簡化,變成現在的形狀。
• “心”字的早期形狀是一個人的胸腔部分,代表内心的感覺。
• “一”字早期形狀為一條豎的直線,表示最小的數量。
• “力”字早期形狀像一個弓箭,代表力量。
例句:
• 隻要我們齊心一力,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困難。
• 齊心一力的團隊是無堅不摧的。
組詞:
齊心協力、一心一意、合力、全力以赴
近義詞:
團結一緻、同心協力、衆志成城
反義詞:
各自為政、分散行動、各自為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