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下級呈送上級的一種公文。《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乃打通狀到禮部,復姓不復名,改名不改姓。” 明 馮夢龍 《智囊補·明智·徐旻》:“凡通狀到日,即給帖,銀完次日,即給資。”
"通狀"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通"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達也",《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本義為貫通、暢通,引申為傳達、普遍等義項;"狀"字《說文》訓為"犬形也",後衍生出形态、陳述、文書等多重含義。二字組合形成"通狀"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行政文書體系。
二、曆史語義 據《中國古代官制詞典》記載,通狀在唐宋時期特指"下級呈送上級的通行公文",主要用于申報重要事務或請求批示。其格式包含事由陳述、請求事項、結尾敬辭三部分,與"牒文""奏章"形成互補的文書系統。這種用法延續至明清,如《大明會典》規定五品以下官員使用通狀上呈事務。
三、現代語義演化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兩種釋義:
四、文學應用實例 《全唐文》卷四百五載有張九齡《請誅安祿山疏》中"謹具通狀以聞"的典型用例,展示其在正式文牍中的規範表述。明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回出現"遞通狀告官"的市井化用法,反映詞義從官方文書向民間訴訟文書的擴展。
五、相關詞彙辨析 與"通牒""通告"構成同素義近詞群:通狀側重申報事項,通牒強調外交文書,通告則為現代通用布告,三者在使用場景、對象規格上形成曆時性差異。
“通狀”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下級官員向上級呈遞的正式公文,屬于行政文書的一種形式。例如《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中提到“打通狀到禮部”,即通過正式公文向禮部申請事項。
字形與結構
曆史用例
明代馮夢龍在《智囊補·明智·徐旻》中記載了通狀的實際應用場景:“凡通狀到日,即給帖,銀完次日,即給資”,說明其在政務流程中的時效性。
與其他公文的區别
通狀更強調“雙向通達”特性,既包含下級呈報,也可能涉及上級批複,不同于單向的“奏折”或“禀帖”。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京本通俗小說》等原始文獻。
案隊昂貴白馬氐剝裂比例失調筆文不忿川壑叢荟骢馬客摧謝德法滴零搭拉丁外憂二等訛頭防線豐敗風笈贛灘攻燔公憑郭雀兒河沙世界化盜黃螺虎窟龍潭火剪見義敢爲糾聚羁維客房樂喜療程陵诮流水毛骨迷癡冥奧鳴冤叫屈攀告奇表切切此布啓丐勤志乞恕顴頰阙殆睿賞桑間之音收沒首位隨遇而安廳屋瓦溜頑肉僞孔巍然屹立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