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瓜的意思、黃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瓜的解釋

(1) [cucumber]

(2) 作為蔬菜栽培的一種一年生匍匐藤本植物 (Cucumis sativus ),葉子互生,莖蔓生、有卷須,花黃色,果實圓柱形、表面有疣突(成熟時光滑),作蔬菜

(3) 該種植物的果實

牛衣古柳賣黃瓜。——宋· 蘇轼《浣溪沙》

詳細解釋

(1).瓜名。又稱胡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瓜圓柱形,成熟後呈黃綠色,可作鮮菜或醬菜。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慎所好》:“ 隋煬帝 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為交床,胡瓜為黃瓜。” 宋 蘇轼 《病中遊祖塔院》詩:“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 清 陳維崧 《浣溪沙·蚌埠即事》詞:“奈熟叟擎千顆雨,柳濃兒浴一溪煙,黃瓜涼粉趁墟船。”

(2).栝樓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栝樓》

(3).石首魚的别稱。 明 黃省曾 《魚經·江海諸品》:“﹝石首魚﹞ 閩 人謂之金鱗,又謂之黃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黃瓜的詳細解釋可從植物學、曆史文化和藥用價值三方面展開:

一、植物學特征 黃瓜(學名:Cucumis sativus L.)是葫蘆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其莖蔓生,有棱溝和卷須,葉片互生呈五角形,花為黃色,果實圓柱形,表面具疣突(成熟後光滑),未成熟時呈綠色,成熟後轉為黃綠色。蘇轼詩句“牛衣古柳賣黃瓜”即描述其作為蔬菜的常見性。

二、名稱由來與曆史典故

  1. 原名胡瓜:西漢張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原,初稱“胡瓜”。
  2. 改名典故:後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遂改稱“黃瓜”。雖現代食用多為綠色未成熟果實,但成熟後表皮黃化,符合“黃”字特征。

三、藥用與健康價值 黃瓜性甘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除熱、利水、解毒功效,可緩解煩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其果實、藤、葉均可入藥,外用可治火眼、燙傷。民間亦有“黃瓜美容”之說,因其含豐富水分和維生素。

其他延伸


注:黃瓜的植物學特征可參考,曆史典故詳見,藥用價值來自。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黃瓜的意思

黃瓜是一種蔬菜,屬于瓜科植物。它的形狀細長,表皮呈黃綠色。黃瓜的果實多汁,口感爽脆,是人們常見的食材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黃瓜的偏旁部首是⺜(⺜是由竹字旁和玉字旁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4畫。

來源

黃瓜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它是我國古代人民在農耕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培育出來的一種農作物。

繁體

黃瓜的繁體字是「黃瓜」。在繁體字中,「黃」的頭部部首是「黍」,「瓜」的頭部部首是「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黃瓜」常常寫作「黃瓜」,「黃」字中的「黍」部下方沒有「豎鈎」,而是用點的形式表示。「瓜」字的玉徽部寫作「王」。

例句

1. 我家種了一些黃瓜,夏天能吃到新鮮的黃瓜非常美味。

2. 這道涼拌黃瓜是我媽媽自家腌制的,非常爽口。

組詞

1. 黃瓜片

2. 黃瓜汁

3. 黃瓜醬

4. 黃瓜絲

5. 黃瓜炒肉

近義詞

黃瓜的近義詞有:拍黃瓜、油拍黃瓜、涼拌黃瓜、黃瓜條、刨黃瓜。

反義詞

黃瓜的反義詞是「茄子」。因為黃瓜和茄子一般都是夏季的時令蔬菜,在一些地區,人們習慣将黃瓜和茄子并稱為夏季的代表蔬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