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 、 淮陽頃王 昞 、 濟陰悼王 長 。《後漢書·孝明八王傳贊》:“三藩夙齡, 黨 惟荒忒。” 李賢 注:“謂 千乘 、 淮陽 、 濟陰 并早殁也。”
(2).指 南朝 齊 之 會稽 、 南徐州 和 南兖州 。《文選·任昉<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懷鈆筆。” 李善 注:“ 子良 又為 會稽 太守、 南徐州 刺史、 南兖州 刺史,斯謂之三藩也。”
(3). 清 稱 明 末之 福王 ( 朱由崧 )、 唐王 ( 朱聿鍵 )、 桂王 ( 朱由榔 )為三藩。參閱 清 楊陸榮 《三藩紀事本末》。
(4). 清 初封 明 降将 吳三桂 為 平西王 ,鎮 雲南 ; 耿繼茂 為 靖南王 (後子 精忠 嗣),鎮 福建 ; 尚可喜 為 平南王 ,鎮 廣東 ,并稱三藩。《清史稿·吳三桂傳》:“是時 可喜 鎮 廣東 , 繼茂 子 精忠 鎮 福建 ,與 三桂 并稱‘三藩’,而 三桂 驕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吳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繼反 清 ,均被平定。史稱“三藩之亂”。《清史稿·吳三桂傳》:“是時 可喜 鎮 廣東 , 繼茂 子 精忠 鎮 福建 ,與 三桂 并稱‘三藩’,而 三桂 驕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吳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繼反 清 ,均被平定。史稱“三藩之亂”。
“三藩”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指清初分封的三位漢族藩王,即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守福建)。
背景:
後續事件: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決定撤藩,引發吳三桂聯合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發動“三藩之亂”,曆時8年方被平定。
“三藩”最常見的含義是清初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其割據勢力引發的“三藩之亂”是清朝鞏固統一的重要曆史事件。其他曆史時期的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三藩》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名詞,意思是指三位軍事将領一起推翻統治者,建立自己的政權。
拆分《三藩》的部首為草字頭(艹)和艸字底(藉),共有10個筆畫。
《三藩》這個詞源于中國曆史上的三藩割據時期,即清朝康熙年間,三位軍事将領(吳三桂、耿精忠、施琅)相繼背叛朝廷,建立了各自的勢力範圍。這段曆史被稱為三藩之亂。
《三藩》的繁體字為「三藩」。
在古代,「藩」的字形與現在略有不同。它由「艸」字底和「番」字頂組成,意為草木茂盛的地方。
1. 三藩之亂導緻國家的動蕩和社會的混亂。
2. 這次政變中,三藩軍隊占領了重要的城市。
藩屬、藩王、藩籬、藩國、藩鎮。
一統、兵變、割據。
統一、統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