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巢起義的意思、黃巢起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巢起義的解釋

[the Huang Chao Uprising] 黃巢所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公元875年,黃巢發動起義,起義軍提出“均平”的政治口號。公元881年,起義軍攻下唐都長安,建立了農民革命政權,國號“大齊”,也叫“齊”。後來起義雖被唐王朝所鎮壓,但卻導緻了唐王朝的迅速滅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巢起義是中國唐代乾符二年(875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唐朝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民變之一。此次起義以反對唐朝末期政治腐敗、賦稅苛重及土地兼并為核心訴求,席卷全國十餘省,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曆史背景

唐朝晚期,中央政權衰弱,宦官專權與藩鎮割據并存,百姓深受苛捐雜稅和連年災荒之苦。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河南長垣率先起義,次年黃巢在山東菏澤響應,提出“均平”口號,吸引大量流民加入。

起義進程

起義軍采取流動作戰策略,先後轉戰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廣明元年(880年),黃巢攻陷洛陽,同年十二月占領長安,建立“大齊”政權。但隨後因缺乏穩固根據地和内部矛盾,起義軍在唐軍反撲及沙陀族李克用軍隊夾擊下潰敗。中和四年(884年),黃巢在山東萊蕪狼虎谷兵敗自殺。

影響與評價

黃巢起義動搖了唐朝統治根基,導緻藩鎮勢力進一步膨脹。其“天補平均”思想成為後世農民戰争的先聲,但暴動中大量平民傷亡和城市破壞也引發争議。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其“雖困九重之暴,而毒流四海”。現代學者認為,這場起義暴露了晚唐社會矛盾的激化,具有深刻的曆史必然性。

網絡擴展解釋

黃巢起義是唐朝末年(約公元875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唐末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民變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起義背景


2. 起義經過


3. 曆史影響


4. 評價與争議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役或人物細節,可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

奔飇鄙矮璧晖逼惱廁牀朝靴捵入刍言從俗浮沉大系觝拒鬥蝸角頓轭二劉翻蔓泛應曲當風雨不透管段毫不經意豪誕宏構厚遇黃篾舫畫圖戶貫兼兩薦食汲汲忙忙淨手金躍括囊守祿掠服梨圈留好流嘤隆沖賣易蒙漪褭亸龐統骥旁骛扳害陪推盆子青過于藍設崗甡植時異事殊霜質四佞貼闆啼喚纨袴子弟違錯五壺浮漏五際想望狎獸蝦眼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