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的意思、黄巢起义的详细解释
黄巢起义的解释
[the Huang Chao Uprising] 黄巢所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也叫“齐”。后来起义虽被唐王朝所镇压,但却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灭亡
词语分解
- 黄巢的解释 ?-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私盐贩出身。公元年起兵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率起义军南下进入福建,攻克广州,又回军北伐。年初进入长安,建立政权
- 起义的解释 .仗义起兵。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平阳公主 闻 高祖 起义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园 招集亡命以迎军,时谓之娘子兵。”.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 萧队
网络扩展解释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约公元875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唐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民变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义背景
- 社会矛盾激化: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加之连年天灾(如旱灾、蝗灾),导致民不聊生。
- 科举失利与个人因素: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家境富裕但屡试不第,对社会不公和门阀制度深怀不满。
2. 起义经过
- 起义爆发:公元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在河南发动的起义,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领袖,提出“天补平均”口号,吸引流民和贫苦农民加入。
- 流动作战:起义军从山东、河南转战至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度攻占广州,后又北上渡过长江,于880年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 政权建立与失败:黄巢在长安称帝,但因缺乏治理经验、内部矛盾及唐军反扑,于884年兵败自杀(一说被外甥所杀),起义失败。
3. 历史影响
- 动摇唐朝统治:起义波及大半个中国,摧毁唐朝军事和经济体系,加速其灭亡(907年唐朝终结)。
- 打击门阀制度:起义军清洗长安贵族,削弱门阀士族,促进五代十国时期社会阶层流动。
- 推动南方开发:起义军南下传播中原文化和技术,间接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4. 评价与争议
- 进步性:起义反映农民对压迫的反抗,“均平”口号成为后世农民运动的思想源头。
- 局限性:流寇式作战导致破坏性大,且未能建立稳固政权。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役或人物细节,可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是指发生在唐朝末年的一场农民起义。该词的拆分部首为“黄巢起”和“义”。“黄巢起”是指起义的领导者黄巢,起义的意思。“义”表示义举、义士或义字辈的意思。
“黄巢起义”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晋书·王濛传》:“黄巢亦迁于青州。梁武帝幸徐州,巢会众千馀中流举义,衣甲整齐。”在这里,“黄巢”指的就是黄巢本人,而“起义”则表示他发动了一次农民起义。
在繁体字中,“黄巢起义”一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的略有不同。按照古汉字的写法,黄巢起义的“黄”字可能会写成“黃”字,“巢”字会写成“巣”字。而起义的“起”字可能会写成“起”字的上部分是“自”,下部分是“行”。这些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例句:
1. 黄巢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起义之一。
2. 黄巢起义推动了唐朝的灭亡。
相关词汇:
组词:起义军、起义者、起义师、起义军队
近义词:农民起义、农民反抗、农民起事
反义词:效忠、忠诚、顺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