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ooth;slick;slippery][口]∶非常光滑(喜歡之意)
好滑溜的皮膚
(1).圓滑靈活。 清 阮大鋮 《燕子箋·偕征》:“為人滑溜,做事精靈。”
(2).光滑。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酒過三巡,大員們就講了一些水鄉沿途的風景,蘆花似雪,泥水如金,黃鳝膏腴,青苔滑溜。” 艾青 《吹號者》詩:“在那號角滑溜的銅皮上,映出了死者的血,和他的慘白的面容。”
(3).流利,順暢。 葉聖陶 《城中·搭班子》:“ 錢先生 用手心擦了額上的汗,懇求似地繼續他的祝禱,他覺得比剛才輕松得多,話說出來很滑溜了。” 康濯 《春種秋收·三面寶鏡》:“另外他又多能多藝。兩片嘴滑溜響亮,兩隻手寫算全通。”
(4).猶流露。 魯迅 《華蓋集·評心雕龍》:“這口風一滑溜,凡有绯剛的評論都要逼得翹辮兒了。”
(5).一種烹調方法。把要烹調的東西切好,用芡粉拌勻,放在油裡炒,加蔥,蒜等佐料,再勾芡,使之變稠。
“滑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發音和語境不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在古籍或方言中,“滑溜”偶爾表示“圓滑靈活”,如清代阮大铖《燕子箋》中的用法,但現代已不常見。
滑溜是形容物體或表面光滑、潔淨,沒有粗糙感的狀态或特征。它常用來形容光滑的物體或表面,如玻璃、大理石等。同時,滑溜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人的性格或行為表現,表示其圓滑、機智、狡猾等含義。
滑溜這個詞的部首是“水”,是漢字的共通部首之一。筆畫數為13畫,比較繁複。
滑溜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滑字本身源自古代漢字,溜字是由水部換入的假借字。滑溜這個詞原本音為“江流”,後來又引申為光滑之意。
滑溜的繁體字為 “滑溜”。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滑溜的字形與現在稍有不同。其中,“滑”字的水部旁邊有一個“至”字形,表示水流的意思。而“溜”字則由“氵”(三點水)和“留”組成,表示水流留下的意思。
1. 這塊大理石地闆非常滑溜,小心不要摔倒。
2. 那個商人說話滑溜,讓人感覺不太可靠。
滑溜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滑溜溜(形容非常滑)。
滑溜的近義詞有:光滑、油滑、狡猾。
滑溜的反義詞有:粗糙、堅硬、笨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