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春曰青阳,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节曰华节、芳节、良节、嘉节、韶节、淑节。”
“华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华节”指春节,是古代对春季重要节日的雅称。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在线词典)中均有明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纂要》,其中提到:
“春曰青阳,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节曰华节、芳节、良节、嘉节、韶节、淑节。”
(引自《初学记》卷三)
此处将“华节”与“芳节”“良节”等并列,均指代春季的美好时节,后逐渐特指春节。
现代汉语中“华节”一词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属于典雅表达。如需更通俗的表述,可直接用“春节”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初学记》或相关古代典籍原文。
华节,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华」和「节」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为「十」和「籽」,共有9个笔画。
「华节」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中,意为花朝节日,指的是春天盛开的花朵和庆祝花朝节的庆典。
华节的繁体写法为「華節」,「華」是「华」的繁体字,「節」是「节」的繁体字。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会有一些变化。对于「华节」一词,可以按照古代的写法写作「華節」。
1. 每年春天,我们都会举办盛大的华节庆典,庆祝大自然的美好。
2. 小明在华节上表演了一支华丽的舞蹈,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
华节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词语。
春节、花朝节、花会等可以视为华节的近义词,它们都指代春天花朵盛开和庆祝的节日。
节庆、庆典可以视为华节的反义词,它们强调庆祝和节日的活动,而不特指春天的花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