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鬥七星中第三星天玑(天機)與第五星玉衡的并稱。也代指北鬥。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是以天地交泰,陰陽和平,民無姦匿,機衡不傾,德氣流布而頌聲作也。”《後漢書·郅恽傳》:“臣聞天地重其人,惜其物,故運機衡,垂日月。” 李賢 注:“機衡,北鬥也。”《宋書·天文志一》:“夫琁玉,貴美之名,機衡,詳細之目,所以先儒以為北鬥七星。”
(2).機要的官署或職位。《古文苑·劉歆<遂初賦>》:“惟太階之侈闊兮,機衡為之難運。” 章樵 注:“侈闊謂登進之塗,雜賢佞不分,故秉機衡為之難運。機、衡,皆北鬥星,比喻政之幾要。”《北史·恩幸傳序》:“若乃心利錐刀,居臺鼎之任;智昏菽麥,當機衡之重。” 宋 嶽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臣疎庸一介,際遇四朝,逮事 高皇 ,已徧塵於臺省,受知 孝 廟,復久玷於機衡。” 清 張惠言 《祭金先生文》:“早年獻賦,入贊機衡。對策鑾坡,聲震殿廷。”
(3).泛指事物的重要部分。 前蜀 杜光庭 《前嘉州團練使司空王宗玠本命詞》:“三關腠理,無壅閼之虞,六腑機衡,有均調之望。”
機衡是漢語中的複合詞,本義與古代天文學、政治術語相關,具體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天文學指代
機衡原指北鬥七星中的第三星“天玑”與第五星“玉衡”,合稱“機衡”,後擴展為北鬥星的泛稱。這一用法源于古代星象觀測,《尚書·舜典》曾記載“璇玑玉衡,以齊七政”,其中“玉衡”即指北鬥第五星。漢代學者馬融注疏時,将“璇玑”釋為“天玑”,“玉衡”則對應北鬥第五星,二者合稱象征天體運行規律。
政治術語引申
機衡在古代文獻中常比喻國家政權的核心權柄或重要職位,如《後漢書·郅恽傳》提及“臣聞天地重其人,惜其物,故顯機衡,垂日月”,此處“機衡”代指帝王治國理政的樞紐機構。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為李贻孫上李相公啟》中亦用“翊機衡而玄造”,以“機衡”暗喻宰輔重臣的決策地位。
引用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尚書譯注》(中華書局)。
“機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北鬥七星中的星名代稱
指北鬥七星中的第三星“天玑”(又稱天機)與第五星“玉衡”的合稱,也代指整個北鬥星。例如《後漢書》提到“運機衡,垂日月”,李賢注“機衡,北鬥也”。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宋書·天文志》也将其與北鬥關聯。
比喻機要職位或官署
引申為朝廷中掌管核心政務的職位或機構。例如《北史·恩幸傳序》中“當機衡之重”,即以北鬥比喻權力樞紐;《古文苑》注疏中則用“機衡”暗喻政權的關鍵決策部門。
泛指事物的重要部分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可指代事物的核心或關鍵部分。如唐代杜光庭《本命詞》中“六腑機衡”,将人體器官功能與“機衡”類比,強調其重要性。
該詞本義與天文相關,後通過比喻衍生出政治與抽象概念的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語義擴展特點。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釋義差異,如古籍中多用于天文或政治領域。
巴榄誖謬卑佞變本加厲辯辯标客敝帚千金腸腹出尖楚酒竄命膽虛倒坍定估定王台洞發對心飯稻附議蜉蝣羽哏兒歌摺構慝瑰殊海堧婚嫁火撚,火撚兒奸強兼歲計出萬死籍居鏡變金輝金穣進退無門峻制钜橋靈眇龍争虎鬥荦荦大者面罄明煇攀路锵湧清客相公七葉肉丁掃道試航石油美元梳頭四膏天根田籍龆年旺銷帷幙無辜無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