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蝸牛。 宋 陶穀 《清異錄·蟲》:“ 李善寧 之子十歲能即席賦詩,親友嘗以‘貧家壁’試之,略不構思,吟曰:‘椒氣從何得,燈光鑿處分,拖涎來藻飾,惟有篆愁君。’拖涎,指蝸牛也。”
“拖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陶穀《清異錄·蟲》的記載:李善甯之子十歲時作詩“拖涎來藻飾,惟有篆愁君”,以“拖涎”代指蝸牛()。
“拖涎”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詩詞注解中。其同義詞“蝸牛”已成為通用表達()。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方言變體,可參考《清異錄》《漢典》等文獻來源。
拖涎是一個具有貶義的詞語,形容人言行無恥,卑鄙下流,沒有底線。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質或行為十分卑劣,甚至有點令人作嘔。
拖涎的部首是手,總部首筆畫數為4。
拖涎一詞起源于古代的一種飲食習慣。古人曾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有些人吃飯時,嘴角流出唾液,他們便成為了被人們恥笑的對象,被人稱為“拖涎”。漸漸地,人們将“拖涎”這一詞用來形容那些心懷不軌、品質卑劣的人。
拖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拖涎」。
拖涎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拖涎」。
1. 他平時講的話都是些拖涎之詞,從來不可信。
2. 這個人太拖涎了,竟然偷偷摸摸地做了那麼多壞事。
3. 他的舉止太拖涎了,真是不堪入目。
組詞:拖泥帶水、拖沓不清、拖泥帶水
近義詞:卑劣、下流、無恥
反義詞:正直、高尚、正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