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當塗 ”。
亦作“ 當塗 ”。亦作“ 當途 ”。1.途中。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膑兵法·擒龐涓》:“南有 宋 ,北有 衞 ,當塗有市丘,是吾糧塗絶也。” 宋 蘇轼 《甘露寺》詩:“我欲訪 甘露 ,當途無閒官。” 清 孫枝蔚 《九日入城飲周伯衡觀察寓齋》詩:“當塗誰下 陳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
(2).擋路。《晉書·王濬傳》:“夫猛獸當塗,麒麟恐懼,況臣脆弱,敢不悚慄!”
(3).執政;掌權。《韓非子·孤憤》:“當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内為之用矣。”《文選·郭璞<遊仙詩>之七》:“長揖當塗人,去來山林客。” 李善 注:“當塗,即當仕路也。” 清 劉獻廷 《懷古》詩:“請語當途人,治亂實此始。”
(4).指居要職、掌大權的人。《韓非子·三守》:“何謂三守?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北史·劉仁之傳》:“善候當塗,能為詭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師友》:“義感當途,説動時主,懷全德以自達,裂山河以取貴,又其次也。” 清 黃軒祖 《遊梁瑣記·三麻子》:“ 林贊虞 之去 汴 也,有人約各道賂當塗運動之。”
(5). 三國 魏 的代稱。《晉書·慕容暐載記論》:“自當塗紊紀,典午握符,推亡之功,掩 岷 吳 而可録,禦遠之策,懷戎狄而猶漏。”《北齊書·王琳傳》:“故典午将滅, 徐廣 為 晉 家遺老;當塗已謝, 馬孚 稱 魏 室忠臣。” 林百舉 《悲憤》詩:“代 漢 當塗夙讖妖,塚中枯骨竟天驕。”參見“ 當塗高 ”。
(6).古縣名。 西漢 置,屬 揚州 九江郡 。相傳 夏禹 時為 塗山國 。《漢書·地理志上》:“ 當塗 ,侯國。”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 禹 所娶 塗山 侯國也。有 禹虛 。”
"當塗"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源自古代典籍:
指占據要津、掌握權勢。此義項最早見于法家著作:
《韓非子·五蠹》:"當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内為之用矣。"(意為:掌權之人把持要職,則内外皆為其所用)
《漢語大詞典》 釋為:"當仕路,執掌大權"(詳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第7卷第1021頁)。
此用法屬書面語,強調身居顯赫職位,隱含權傾一時之意,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權臣的描述。
指中國安徽省馬鞍山市轄縣,屬曆史地名: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載:"西漢置縣,屬丹陽郡。因古塗山(今懷遠境)得名,取'塗山為邑'之意。"(詳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0頁)
李白終老于此,其《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即描寫當塗與和縣交界的天門山景觀。
此義項沿用至今,為現行行政區劃名稱,具有明确地理指向性。
權威參考來源:
“當塗”一詞在文言文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身居要職或掌握實權
代指掌權者
途中、擋路
地名
“當塗”在文言文中以“掌權”為核心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韓非子》《三國志》等典籍。
禀議傧畔佛心蛇口布總城阃癡魔癡男騃女鋤治次室辏泊村村棒棒當不起條蕩跕蹝訛衍風梭蕡燭鋼镚兒格敕公座荷繦壞命黃甯江魚羁倦寂漠進場記事冊決賽靠肚枯草死骨霤軒盧博邏捕買複買鬼門曆納入弄具坯戶破罐子破摔趫雄奇玮茙菽容妝煞白勺口兒適材適所十四絃熟食書套叔牙肆筵索绹太室阙淘汰特本誣謬迕逆銷魂蕩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