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llow on sb.'s heels] 腳尖腳跟相接,形容人多如流
韓、 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 秦者,百世矣。——《戰國策·秦策四》
接觸到前面人的足跟。意謂相繼、相從、連續不斷或緊接着。《戰國策·秦策四》:“ 韓 魏 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 秦 者百世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徒欲與 吳王 接踵而死,孤之願也。” 宋 王安石 《和微之登高齋》:“ 魏王 兵馬接踵出,旗纛千裡相搪挨。”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香雲》:“張筵設宴,大會親戚,來赴者接踵。”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二章:“甚怪大地之内,於千萬年賢豪接踵,聖哲比肩,立法如雲,創説如雨,而不加恤察。” 洪深 《馮大少爺》:“生先 陳 歸,久待妻子不見,孑身復出。甫離家, 陳 接踵返。”
“接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ē zhǒ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後面人的腳尖碰到前面人的腳跟,形容人群擁擠或事件連續不斷。例如:“遊客摩肩接踵”“問題接踵而至”。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等文獻原文。
《接踵》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接”和“踵”兩個部分構成。拆分部首及筆畫如下:
拆分部首:接(手部)+ 踵(足部)
筆畫數:接(5畫)+ 踵(13畫)
《接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
在繁體字中,“接踵”保持相同的書寫方式。隻是筆畫稍微有些不同,接(6畫)+ 踵(15畫)。
古代漢字寫法中,“接踵”的字形也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保持一緻。例如,接踵的“踵”字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是“蹴”。
以下是一些關于“接踵”的例句:
1. 成功的喜訊接踵而至,公司的業績開始快速增長。
2. 節假日的車站總是人滿為患,車輛接踵而來,乘客們忙着進出候車室。
3. 這些年,我見證了科技的飛快進步,新技術層出不窮,接踵而至。
一些與“接踵”相關的詞語:
組詞:連綿不斷、絡繹不絕、一個接一個
近義詞:紛至沓來、如雨後春筍、接二連三
反義詞:寂靜無聲、人去樓空、一蹶不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