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繡翚的五彩圖紋。翬,古指一種有五彩羽毛的野雞,古代王後之服刻畫之以為飾。《周禮·天官·内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褘衣……緣衣” 漢 鄭玄 注:“ 伊 雒 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翬……王後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於衣以為文章。褘衣,畫翬者。” 賈公彥 疏:“褘當為翬,即翬雉,其色玄也……刻繒為雉形,又畫之。”《新唐書·車服志》:“皇後之服三:褘衣者,受冊、助祭、朝會之事之服也。深青織成為之,畫翬,赤質,五色,十二等。”
“畫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服飾文化和禮制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畫翬”指在衣物上繪繡五彩翬紋的工藝。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内司服》,漢代鄭玄的注釋進一步明确了其含義,唐代賈公彥在《周禮疏》中補充了色彩和工藝細節。
現代語境中,“畫翬”一詞已不常用,但作為研究古代服飾、禮制及工藝美術的術語,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畫翬》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畫一隻飛翔的白鶴”。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畫”和“翬”。
“畫翬”的第一個字是“畫”,它的部首是“田”,總共有8個筆畫。而第二個字是“翬”,它的部首是“羽”,共有11個筆畫。
《畫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它是出自唐代文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一》詩中的一句:“畫翬何太秀,白羽襯清輝。”在這句詩中,杜牧借用了“畫翬”這個詞來形容鶴的美麗。
在繁體字中,畫翬被寫作「畫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書寫中的漢字往往更加繁複,結構更為複雜。然而,《畫翬》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幾個使用《畫翬》的例句:
1. 他的書法作品裡,常常能看到一隻畫翬飛翔在藍天白雲之間。
2. 這幅山水畫以畫翬為主題,通過細膩的墨迹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美。
3. 這個房間裡挂着的《畫翬》是藝術家根據自己的想象創作的。
組詞:畫卷、畫作、畫廊、畫筆、畫家
近義詞:畫鶴、繪翔
反義詞:鶴舞、飛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