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宮中;禁中。《後漢書·第五倫傳》:“伏見虎賁中郎将 竇憲 ,椒房之親,典司禁兵,出入省闈,年盛志美,卑謙樂善。” 宋 蘇舜欽 《内園使連州刺史知代州劉公墓志》:“後以久任省闈,上書願效死邊漠,以報國寵。”
(2).指中央行政官署。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署廨》:“各官職掌,除民事外,内自廠衛,以至各監局,外自省闈,以至驛郵,歲時自宗廟陵寝行幸以至澣洗之事,雖巨細不一等,而縣應固沓如也。”
(3). 唐 宋 時試進士由尚書省禮部主持,故稱。又稱禮闱。 元 以後,稱各行省主持的考試,中式者為舉人。又稱鄉闱。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今蒙文調,将赴省闈。”一本作“選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 景州 高冠瀛 ……篤學能文,小試必第一,而省闈輒北,竟坎壈以終。”
“省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朝代背景:
宮中禁地 指代皇宮内部或皇帝居住的核心區域,屬于禁中範圍。
中央行政機構 特指尚書省等中央官署,如唐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尚書省即屬此類。
科舉考場
該詞在不同文獻中的具體指向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主要應用于古代官制與科舉制度相關語境。由于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建議查閱《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等專業工具書獲取更權威解析。
《省闱》是一個成語,分為兩個部分:“省”和“闱”。
“省”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總共包含了5個筆畫。它的意思是“節省、剩下”,也可以指“審核、考察”等意思。
“闱”也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門”,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它的意思是“君王才士的選中之地”。在古代,賢能之士都通過闱試(即科舉制度)來選拔。
成語“省闱”的來源是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詩作《石灰吏闱》:“粉郎為石未成壘,上階無兩主。四時雲外道,三出辇庭步,不用征求者。”由此,引申出“省闱”,用來形容優秀的人才因原因或其他事情未能得到重用或被選拔。
在繁體字中,中文《省闱》仍然保持着相同的意思和寫法。
在古代漢字拼寫中,《省闱》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流逝和書寫方式的演變,漢字的形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整體意義并沒有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的使用“省闱”:
他擁有着出色的才華和素質,但因為個人問題沒有進入工廠的重要職位。他可以被視作是因為各種“省闱”而錯過了屬于他的機會。
組詞:
- 闱茶:指宮門前曬晾的新茶。
- 闱中之物:指受到特别關注和重視的物品或人。
近義詞:考察、察看、觀察
反義詞:錄用、任用、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