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 時 蜀 軍主帥 諸葛亮 病死軍中。 蜀 将 姜維 等遵 亮 遺命,秘不發喪,緩緩退軍。 魏 軍主帥 司馬懿 ( 仲達 )率軍追擊,卻見 蜀 軍帥旗飄揚, 孔明 綸巾羽扇,端坐車中(實乃木人)。 懿 恐中計,勒馬逃回。百姓為之諺曰:“死 諸葛 能走生 仲達 。”見《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後用以指人雖死,餘威猶在。 傅尃 《題自書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橫卷》詩:“君不聞‘死 諸葛 能走生 仲達 ’,千古奇事真堪詫。”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是一則源自三國典故的成語,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根據《晉書·宣帝紀》記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軍秘不發喪,利用木雕諸葛亮像和退兵疑陣,成功讓司馬懿誤判局勢而退兵。《三國演義》第104回對此有更生動的文學演繹。
該成語存在多種表述形式,如“死諸葛走生仲達”“死諸葛吓走生仲達”,均為中性成語,常用于表達:
延伸閱讀:該典故在《三國志》中無明确記載,主要源自《晉書》與後世文學創作,體現了曆史事實與民間演繹的交織。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是一個成語,意為死去的諸葛亮還能走路,而活着的仲達卻行動困難。這個成語形容了人們常常對一些不懂禮義廉恥之人過分誇獎和追捧,卻對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德行之人不予重視。它用反諷的方式批評了社會上對能力與品德評價的偏頗。
這個成語的部首是歹,全拼是da2 zhu1 ge2 neng2 zou3 sheng1 zhong4 da2。它是由五個漢字組成: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名著《三國演義》。在故事中,諸葛亮是劉備的謀士,被譽為千古奇才,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能。而仲達則是一個背德之人,為了私利不擇手段。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更加贊美仲達這樣不道德的人,對真正有德有能的人卻不予重視。
漢字的繁體寫法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與現代簡體字寫法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各個字的形狀和構造也有所差異。但是,其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這個成語可以用于表達對人們歪曲價值觀念、偏頗評價的批評。以下是一個例句:
人們總是喜歡誇大一些劣迹斑斑的明星,真正有才華有品德的人卻被冷落在一旁,真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啊。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可以是「死馬當活馬醫」,反義詞可以是「存心不良、顧影自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