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 宋 李綱 《釋疑》:“災害未易弭,必有銷伏之策。”《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寶元元年》:“修不經之細祝,塞可懼之大變。人且未信,天胡可欺!臣誠至愚,竊恐銷伏之間未得為計也。”
“銷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銷伏”由“銷”(銷毀、消除)和“伏”(壓制、制服)組成,核心含義是通過消除或壓制手段使威脅或災害無法發揮作用。例如宋代李綱在《釋疑》中提到“銷伏之策”,即指消除災害的應對方法。
詞義構成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政治、軍事或災害應對策略。例如《續資治通鑒》提到“銷伏之間未得為計”,指未能制定有效的消除危機的計劃。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可能涉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策略性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漢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2、3的文獻來源。
《銷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消除和平定内心的怨恨、煩惱等負面情緒。
《銷伏》由兩個部首組成:銷(xiao)和伏(fu)。
銷的部首是钅,總共有9畫。
伏的部首是人,總共有6畫。
《銷伏》最早出自《尚書·周書·秋官宗伯》:“乃宅殿中國,志其畜功,至于消伏。”意為消除和平息内心的怨恨。
繁體字中,銷伏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銷伏」。
在古代,「銷伏」的寫法略有變化:
銷字曾有「銷」的寫法,是用金屬「金」作為會意,表示金屬溶解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銷」,引申為消除、解決的意思。
伏字曾有「俘」的寫法,表示俘虜,後來逐漸演變為「伏」,引申為平息、鎮壓的意思。
1.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成功地銷伏了自己心中的怨恨。
2. 他在體驗坐禅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銷伏雜念,達到内心的甯靜。
3. 充滿智慧的國君選擇了和平的方式來銷伏叛亂的民衆,而非使用暴力手段。
銷毀、銷售、銷路、銷量、銷聲匿迹、銷金窟、銷魂、安伏
消除、解決、消散、破除、克服
積怨、根深蒂固、抱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