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銗筩的意思、銗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銗筩的解釋

古代接納告密文書的器具。 元 方回 《石峽書院賦》:“化銛鋒而牛犢兮,息銗筩之鷸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銗筩(hóu tǒng)是古代中國用于收納文書或信件的一種器具,特指官府設置的投書筒,兼具保密與信訪功能。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字形結構

    • “銗”:從“金”部,本義指金屬鑄造的容器。《說文解字》釋為“受物之器”,強調其收納屬性。
    • “筩”:同“筒”,指中空竹制或木制的管狀物,後引申為筒狀容器。

      二字組合指金屬或竹木制成的筒狀收件器具,專用于投遞文書。

  2. 功能設計

    器具通常設雙入口結構:

    • 主入口投遞文書,設計為“可入不可出”,防止内容被篡改或竊取;
    • 側口供官員定期開啟取件,保障信息密封性(《漢代官制考》)。

二、曆史用途

  1. 官府信訪工具

    漢代稱為“缿筩”(xiàng tǒng),置于宮門或衙署外,供民衆投遞訴狀或密信。《漢書·趙廣漢傳》載:“吏民相告讦,廣漢得以為耳目。”其機制依賴此類器具的匿名投遞功能。

  2. 科舉與監察制度載體

    唐代演變為“匦”(guǐ),武則天時期設“銅匦”于朝堂,分設四口收納勸谏、冤訴、獻策等文書,成為早期信訪制度的象征(《新唐書·百官志》)。

三、文化延伸

  1. 成語關聯

    “投銗獻策”指通過正規渠道提交建議,體現古代政治溝通的儀式感。

  2. 制度影響

    其設計原理啟發了後世舉報箱、郵筒等公共設施,被視為中國行政透明化的早期實踐(《中國制度史研究》)。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利器《漢代官制考》
  3. 班固《漢書·趙廣漢傳》
  4. 歐陽修《新唐書·百官志》
  5. 嚴耕望《中國制度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銗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和古代文獻推測:

1. 字義拆解

2. 綜合釋義 可能指古代官府設置的金屬信箱或文書收納筒,用于接收民衆密告或上書,類似漢代的“缿筩”。《說文解字》注“缿”為“受錢器”,而“銗”或因材質得名,強調金屬鑄造特性。

注:因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解釋存在推測性。若語境涉及古代制度,可能指向舉報箱類器物;若為器物名,或為金屬與竹材結合的筒狀容器。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核對字形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暗中作梗傲吏白費牓帖迸地不難觇國撦磔蠢騃殂殁粗糖倒挂子地頭地下鐵道恩異分封制棼然分委棼煙浮塵子膏梁子弟菰首惠然活期尖鋒翦剔建修嬌嬾郊裡急步巨筆開初課椅孔棘榔榔廉倨鱗光溜火露齒淖約槃澗偏差評校绮襦撒镘三榜定案生産率世界觀濕氣水犀手鐵索頭脹委葉五彩缤紛侮劇無實賢守顯王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