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接納告密文書的器具。 元 方回 《石峽書院賦》:“化銛鋒而牛犢兮,息銗筩之鷸蚌。”
“銗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和古代文獻推測:
1. 字義拆解
2. 綜合釋義 可能指古代官府設置的金屬信箱或文書收納筒,用于接收民衆密告或上書,類似漢代的“缿筩”。《說文解字》注“缿”為“受錢器”,而“銗”或因材質得名,強調金屬鑄造特性。
注:因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解釋存在推測性。若語境涉及古代制度,可能指向舉報箱類器物;若為器物名,或為金屬與竹材結合的筒狀容器。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核對字形準确性。
《銗筩》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為“金屬制成的筒狀容器”。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金屬容器”或“金屬罐”。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銗”是金字旁,意為金屬;“筩”是從構部,表示容器。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于描述金屬制的貯物容器。
《銗筩》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銗(金字旁)和筩(從構部)。
銗的拆分:金字旁常用于表示金屬類的物體,它的讀音是“xiǎn”,總筆畫數為17。
筩的拆分:從構部常用于描述容器類的物體,它的讀音是“tóng”,總筆畫數為12。
《銗筩》是古代漢字的一部分,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簡體字中,這個詞語被簡化為“铿筒”。繁體字則保留了原始的“銗筩”形式。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字形更加繁複,而且有時會加上額外的注解或裝飾。古代寫作《銗筩》的漢字形式與現在基本相同,但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差異和變化。
以下是使用《銗筩》這個詞語的例句:
1. 那個銗筩中裝滿了珠寶首飾。
2. 這個古代銗筩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工藝水平。
組詞:銗橞(金屬鐘)、銗盒(金屬盒子)。
近義詞:鐵罐、金罐、金盒。
反義詞:木盒、陶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