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銗筩的意思、銗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銗筩的解释

古代接纳告密文书的器具。 元 方回 《石峡书院赋》:“化銛锋而牛犊兮,息銗筩之鷸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銗筩(hóu tǒng)是古代中国用于收纳文书或信件的一种器具,特指官府设置的投书筒,兼具保密与信访功能。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字形结构

    • “銗”:从“金”部,本义指金属铸造的容器。《说文解字》释为“受物之器”,强调其收纳属性。
    • “筩”:同“筒”,指中空竹制或木制的管状物,后引申为筒状容器。

      二字组合指金属或竹木制成的筒状收件器具,专用于投递文书。

  2. 功能设计

    器具通常设双入口结构:

    • 主入口投递文书,设计为“可入不可出”,防止内容被篡改或窃取;
    • 侧口供官员定期开启取件,保障信息密封性(《汉代官制考》)。

二、历史用途

  1. 官府信访工具

    汉代称为“缿筩”(xiàng tǒng),置于宫门或衙署外,供民众投递诉状或密信。《汉书·赵广汉传》载:“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其机制依赖此类器具的匿名投递功能。

  2. 科举与监察制度载体

    唐代演变为“匦”(guǐ),武则天时期设“铜匦”于朝堂,分设四口收纳劝谏、冤诉、献策等文书,成为早期信访制度的象征(《新唐书·百官志》)。

三、文化延伸

  1. 成语关联

    “投銗献策”指通过正规渠道提交建议,体现古代政治沟通的仪式感。

  2. 制度影响

    其设计原理启发了后世举报箱、邮筒等公共设施,被视为中国行政透明化的早期实践(《中国制度史研究》)。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王利器《汉代官制考》
  3. 班固《汉书·赵广汉传》
  4. 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5. 严耕望《中国制度史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銗筩”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形和古代文献推测:

1. 字义拆解

2. 综合释义 可能指古代官府设置的金属信箱或文书收纳筒,用于接收民众密告或上书,类似汉代的“缿筩”。《说文解字》注“缿”为“受钱器”,而“銗”或因材质得名,强调金属铸造特性。

注:因该词未见于常见古籍,解释存在推测性。若语境涉及古代制度,可能指向举报箱类器物;若为器物名,或为金属与竹材结合的筒状容器。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核对字形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

半衰期避风壁镜博古不费吹灰之力不入虎穴长归重九译爨炊鹾策大憝斗盎蠹藂笃实好学蕃岳飞祸匪特公讳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过酒浩露蒿薤河鳗何缘狐禅讲花讲习简峻嘄噭教胄忌三房掬示累日连船连床列保卢骆懋着懱爵冥行擿埴魔驼清清冷冷琼荂啓途日重光烧丹施衿誓状受灾塑钢蹚水土青木香顽把戏顽陋碨垒兀的无升无渝香厨